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与护理2025
01什么是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如β射线、γ射线、X射线、质子射线及其他高能粒子射线等)照射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性损害。放射部位皮肤表现为色素沉着、红斑、瘙痒、脱皮、水疱、糜烂等,继之形成溃疡和坏死。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肺癌(尤其是淋巴转移患者)放疗期间常见的副作用。射线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皮肤表层及深层细胞造成损伤,导致皮肤出现红肿、脱皮、溃烂等反应。好发部位多为照射野区域(如胸背部、锁骨上区等),尤其是皮肤褶皱处(如腋下、乳房下方),因摩擦、潮湿更易受损。
典型进程:放疗1-2周后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瘙痒;3-4周可能发展为干性脱皮(脱屑)、湿性脱皮(水疱、渗液);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坏死。
02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
1.自身因素包括:放射部位皮肤颜色、弹性、完整性、疼痛;肥胖;长期日晒;吸烟;2.疾病因素:营养不良、代谢性疾病、皮肤疾病;3.治疗相关因素:放射治疗分割方案、剂量和联合治疗。
03预防皮肤损伤的“黄金法则”
1.放疗定位前皮肤清洁:温和护理,避免刺激
温水清洁:用37℃左右温水冲洗照射野皮肤,禁用搓澡巾、毛巾用力擦拭,轻拍吸干水分即可;选择温和产品:使用无香料、无酒精的中性肥皂或清水洗澡,避免涂抹碘酒、酒精、药膏(如皮炎平)等刺激性药物;放疗前宜使用电动剃须刀剃除局部毛发,防止刀片划伤皮肤;应遵医嘱使用放射皮肤保护剂。
2.保护照射野皮肤:标记清晰,避免破坏
放疗前医生会在皮肤上画照射野标记线,需完整保留至治疗结束,切勿自行擦洗、涂抹遮盖(如护肤品、化妆品);若标记线模糊,及时联
系医生补画,不可自行描线。
3.穿衣:柔软宽松,减少摩擦
选择纯棉、柔软、宽松的衣物(如棉质睡衣、开衫),避免化纤衣物(如尼龙、羊毛)摩擦皮肤;照射野在颈部者,避免穿高领衣物;在腋下者,避免紧夹手臂或佩戴过紧胸罩。
4.防晒与保湿:外出时采取物理防晒措施,避开紫外线,科学润肤
放疗期间及结束后6个月内,照射野皮肤对紫外线敏感,外出需遮挡防晒(戴宽檐帽、穿防晒衣),避免阳光直射。洗澡时禁止用搓澡巾揉搓放疗区域皮肤;皮肤干燥瘙痒时,可在放疗结束4小时后涂抹无刺激性医用保湿霜(如含维生素E、凡士林的软膏),轻轻按摩至吸收,每日
2-3次。
5.避免冷热与外力刺激
禁止用热水袋、冰袋直接接触照射野皮肤,防止烫伤或冻伤;不撕拉脱皮、抓挠皮肤,瘙痒时可轻拍或冷敷(用干净纱布包裹冰袋,每次不超过10分钟)。
6.每日观察,及时干预
家属需每日检查患者照射野皮肤,记录是否出现红斑、水疱、渗液、溃烂等,发现异常及时联系放疗科护士或医生。
03不同程度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护理要点
1.轻度损伤(红斑、干性脱皮)
表现:皮肤发红、干燥、脱屑,无渗液。
护理:继续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暂停使用保湿霜以外的护肤品;脱屑时不可手撕,任其自然脱落,可薄涂医用凡士林保护。
2.中度损伤(湿性脱皮、水疱)
表现:皮肤出现水疱、渗液,疼痛明显。
护理:立即就医!由医护人员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液体(保留疱皮),覆盖无菌油性敷料(如水胶体敷料),减少感染风险;避免伤口沾水,洗澡时用保鲜膜保护,之后及时擦干周围皮肤;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外用利多卡因凝胶或口服止痛药。
3.重度损伤(溃疡、坏死)
表现:皮肤溃烂、流脓,甚至可见皮下组织,疼痛剧烈。
护理:立即暂停放疗,由医生评估后进行清创、换药(宜根据伤口状态选择伤口敷料:伤口组织坏死阶段,应使用水凝胶敷料或请外科局部清创,宜选用伤口引流或高吸收敷料等保持创面湿润;伤口肉芽形成阶段,宜使用低黏性、保湿敷料;伤口上皮形成阶段,宜使用低黏性敷料;感染伤口,宜使用银离子敷料抗感染),必要时请皮肤科、外科会诊。
04温馨提示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与放疗剂量、皮肤敏感性、预防护理措施密切相关。提前预防远胜于事后治疗,患者和家属需严格遵循医护指导,做好皮肤护理。若出现渗液、溃烂等加重迹象,切勿自行用药,第一时间联系放疗科团队,避免延误处理导致愈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