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静脉注射应根据药物及病情选择适当推注速度。注射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用药反应。推注刺激性、腐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管腔内。静脉输液应根据药物及病情调节滴速。输液过程中,应定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输液反应,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渗出等表现。输入刺激性、腐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内。*
PN
宜由经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层流室或超净台内进行配制。配好的PN标签上应注明科室、病案号、床号、姓名、药物的名称、剂量、配制日期和时间。宜现用现配,应在24h内输注完毕。如需存放,应置于4℃的冰箱内,并应复温后再输注。输注前应检查有无悬浮物或沉淀,并注明开始输注的日期及时间。PN放置时间及离子浓度直接影响其稳定性,应在24h内输注完毕,PN输注应使用单独输液器,保证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应用应使用单独输液器匀速输注。单独输注脂肪乳剂时,输注时间应严格遵照药物说明书。在输注的PN中不应添加任何药物。应注意观察患者对PN的反应,及时处理并发症并记录。*密闭式输血输血前应了解患者血型、输血史及不良反应史。输血前和床旁输血时应分别双人核对输血信息,无误后才可输注。两名医务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室名称、床号、血型等输血时核对输血前核对:由两名医务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输血起始速度宜慢,应观察15min无不适后再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及输注血液制品的成分调节滴速。血液制品不应加热,不应随意加入其他药物。全血、成分血和其他血液制品应从血库取出后30min内输注,1个单位的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h内输完。输液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监测。输血完毕应记录,空血袋应低温保存24h。*静脉导管的维护冲管及封管经PVC输注药物前宜通过输入生理盐水确定导管在静脉内;经PICC、CVC、PORT输注药物前宜通过回抽血液来确定导管在静脉内。PVC、PICC、CVC、PORT通过抽回血判断2NS量:PVC3-5ml/次,PICC、CVC、PORT5-20ml/次*PICC、CVC、PORT的冲管和封管应使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小于10ml的注射器可产生较大的压力,易损伤导管或导致导管破裂*给药前后宜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给药前后建议用NS冲管,药物与NS存在配伍禁忌时可改用5%GS脉冲式冲管:即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形成涡流,有利于把导管内各个方向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检查导管有无打折或扭曲静脉导管的维护*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盐水的浓度:PORT可用100U/ml,PICC及CVC可用0~10U/ml。连接PORT时应使用专用的无损伤针穿刺,持续输液时无损伤针应每7d更换一次。PORT在治疗间歇期应至少每4周维护一次。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每周维护一次。静脉导管的维护
*敷料的更换
应每日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完整性。无菌透明敷料应至少每7d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至少每2d更换一次;若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穿刺部位的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输注药品说明书所规定的避光药物时,应使用避光输液器。输注脂肪乳剂、化疗药物以及中药制剂时宜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注的两种不同药物间有配伍禁忌时,在前一种药物输注结束后,应冲洗或更换输液器,并冲洗导管,再接下一种药物继续输注。药物对光敏感,导致药物降解、氧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使药效降低或失效。*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
使用输血器时,输血前后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入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前一袋血输尽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输液附加装置包括三通、延长管、肝素帽、无针接头、过滤器等,应尽可能减少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有研究表明导管的连接装置可导致0.4%的污染机会,增加连接装置,污染概率将成倍增加。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及内腔,可导致导管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
输液附加装置宜选用螺旋接口,常规排气后与输液装置紧密连接。经输液接头(或接口)进行输液及推注药液前,应使用消毒剂多方位擦拭各种接头(或接口)的横切面及外围。*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更换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