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沁园春长沙》教案 中职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语文.pdf
文件大小:99.12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2.02千字
文档摘要

课题: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2、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

3、学习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2、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的一首“沁园春”,还记得是哪一首吗?

(学生回答:《沁园春·雪》)。(教师问)谁会背这首词?

(学生试背,教师纠正)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但与词的内容不一定有关;“雪”是词的题

目,它才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它的格式和《沁园春·雪》是一样的,

但内容却并不相同。它们的上阕都写了景,但一个是冬景,一个是秋景。写冬景的《沁园春·雪》

我们已经学过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沁园春·长沙》是怎样写秋景的,写的又是怎样的秋景。

二、新课讲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人论世

2、写作背景

3、解题:“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4、聆听名家范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诗歌节奏。

(二)精读课文,深入研讨

1、分析上阕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正确语序应该是什么?

明确:交代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环境——湘江北去。正确语序应该是: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2)“看”领起了哪几句诗歌?诗人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秋色图?

明确:共七句。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

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畅游。

(3)品读诗句,讨论这些词语好在哪里?“遍”、“染”、“透”、“争”、“击”、“翔”、

“竞”。

明确:“遍”写出红之广,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染”像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

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遍”写出红之广,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染”像人工染成的一样,

景色十分美丽,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

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竞”写出了寒

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

(4)诗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明确: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5)“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怅一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一怅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2、分析下阕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在全文中起什

么作用?

明确:正常语序是:忆往昔,携来百侣曾游,(度过了)(稠)许多峥嵘岁月。在全文中起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2)“忆”字统领了哪几句话?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统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

当年万户侯。”其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写年龄气质,“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精神状

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战斗行动。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

系?

明确: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

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

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3、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

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

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三、拓展延伸

围绕主题,举行自由辩论活动,题目为:我们这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年,与他们那

个时代的革命青年想比,我们究竟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历史使命感;深远而雄浑的思想气魄;

少年有大志,一生能大为。青年应该敢为人先立大志,从进入高一开始早起步,踏实奋进。

四、小结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