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全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要求。
1.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中,出土了许多龟甲,龟甲内装有用来占卜的石子,有的龟
甲还刻有符号;还出土了25只骨笛,经测定,这些骨笛能够吹出七声音阶。这可以印证()
A.先民即将跨入文明时代B.早期国家形态已经形成
C.文字使用趋于成熟状态D.族群社会出现明显分化
2.西周及春秋早期,国人军赋的征收,以乡为单位,在基层村社中按户征取。春秋末期,鲁国开始推行按
土田征收军赋的政策,即“用田赋”;晋国也实行了按田亩征收军赋的制度。“田赋”制度的出现表明()
A.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B.商品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D.地主阶级主导政治舞台
3.东晋南朝时,除以水稻为主外,北方的麦、菽、粟等粮食作物也开始在南方种植,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
稻麦轮作制,麦类成为南朝重要的粮源。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南方地区耕作技术领先B.南北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农副业的经营形式多样D.饮食习惯影响农耕发展
4.唐初,尚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其长官尚书令“掌总领百官,仪形端揆”,唐高祖时,李世民就曾任尚书
令一职。但据文献记载,唐朝尚书令长期阙而不置,尚书省只设左右仆射(副长官)二人“总判省事”。此举
旨在()
A.消除政治隐患B.减少决策失误C.维护社会秩序D.规范宰相职权
5.宋代理学家提倡女子贞节,但宋代妇女改嫁现象屡见不鲜。范仲淹在其子死后让儿媳改嫁门生;王安石
的儿子对妻子不中意,王安石便为儿媳选婿另嫁;李清照、唐琬两度婚姻的故事更为人熟知。这体现了宋
代()
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B.社会风气相对宽松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D.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6.清朝前期,在文字狱高压下,士大夫一言不敢及于时政,一语不能触犯朝廷,只能自筑书斋,厚古薄今;
官场上“臣工大率缄默瞻顾”“间有读书穷理之士,则群指为道学,诽笑诋排”。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八股取士禁锢思想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C.文化自主性丧失D.儒学经义遭到排斥
7.19世纪末,“大自鸣钟”(能自动鸣响报时的西式钟楼)取代钟鼓楼成为中国通商口岸主要报时工具,多装
置在殖民当局的市政大楼、教堂、教会学校等建筑物顶部,时人“十二时辰四面重,机关旋转响丁冬。行人
第1页/共5页
未到先昂首,遥指高楼几点钟”。这反映出()
A.通商口岸基础设施的完善B.治外法权的危害至深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D.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8.1913—1915年,北洋政府编订颁布有关工商矿业、农林业、渔牧业等政策法规二十余种。1915年12月,
实业团体由民国元年40余个发展到107个:1916年,全国工厂数由1913年的1249家发展到16957家。
据此说明这一时期()
A.北洋政府政治统治的开明B.中外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C.工商实业发展的障碍扫除D.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9.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仅1952年,
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这些举措(
)
A.健全了国民教育体系B.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C.凝聚了国家建设力量D.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10.下图是1950年——2023年四川地区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情况。这可用来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四川
()
A.产业结构日趋合理B.二三产业全国领先C.经济增速持续提升D.农业发展有所衰退
11.14世纪,“国王的骑士”制在英国兴起,王国内某些富有且声誉良好的人士成为国王扈从,他们不接受
英王室的封土或制服,而是从财政署获取年金,数额一般为40~60英镑;国王的从骑士和随从也在获取货
币报酬后以扈从身份为国王作战。这反映当时英国()
A王国分裂隐患已经埋下B.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C.城市商品经济得以发展D.封君封臣关系趋于稳定
12.马丁·路德提出“国度”应该分为“上帝之国”和“人的王国”,精神化的教会的首领是基督,而人间
第2页/共5页
的、可见的教会则应当由世俗的统治者来管理。此后,德意志诸侯通过收回教产、自行任命神职、制定教
规等方式,逐步掌控了领地内的教会权力。这一现象可佐证宗教改革()
A.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