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拿来主义》教案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pdf
文件大小:113.76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2.6千字
文档摘要

课题: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特点,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

2、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领会“拿来主义”的

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的《自嘲》,这句话体现了一种英勇无畏、

无私奉献的精神,既表达了对敌人和公众批评的坚强态度,也表达了对人民大众的深厚情感和

奉献精神。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拿来主义》。

二、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

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

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

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

潮,提倡“拿来主义”。

3、课文题解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5、梳理字词

三、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为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

“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

明确:本文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送古董和送古画新画,以及送梅兰芳,接着,作者一针见血

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崇洋媚外,最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

致经济衰败,二是导致主权丧失(子孙沦为乞丐)。

3、第1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运用了什

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本段中“大师”、“捧着”、“几张”、“一

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4、怎样理解第3段中“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的含义?

明确: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

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5、第4段中“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是中性词,一般

不怀有不良动机。“抛给”是有目的的给予,是恶意输出,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

6、文章中说侵略者按其心意给我国送来了什么?

明确:送来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小东西(糟粕渣滓、靡靡之

音),送来的实质是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

7、“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

明确:“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

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8、第8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

说理的?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列举了“不敢接受、全盘否定、全盘肯定、辩证吸收”

的态度,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1)第一种错误态度: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孱头指哪类人?比喻害怕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