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围手术期止血药外科共识第1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围手术期出血的原因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足以危及生命。手术无法彻底止血或止血不及时机体凝血、纤溶功能障碍第2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正常的止血机制
有赖于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血管壁、血小板血液流变学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及它们之间的生理性调节和平衡。第3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1、围手术期凝血、抗凝状态
???围手术期:止血、凝血抗凝、纤溶功能的动态平衡任何一方加强或减弱均易导致血栓形成。第4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围手术期凝血、抗凝状态对50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内的研究表明,患者围手术期存在凝血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性增强的失动态平衡状态,导致关节置换后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异体肝移植术患者手术后,其凝血功能逐渐恶化,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逐渐延长,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逐渐减少。至新肝期,这种恶化情况逐渐达到高峰,以后除PLT外均逐渐好转,术后72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法洛四联征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结果发现,术后7d患者血红蛋白(Hb)和APTT均低于术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凝血因子Ⅷ、Ⅸ含量均高于术前,而PT变化不明显。第5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围手术期凝血、抗凝状态有研究表明,外科手术期间血浆纤溶活性增高,术后的纤溶活性可能处于“关闭状态”。第6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围手术期凝血、抗凝状态手术和严重创伤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可能迅速增加,PAI1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快速结合后使tPA激活,血液中PAI1的活性占优势,故机体纤溶活性降低。另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和多种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血液呈暂时性高凝状态,在手术后1~3d尤为明显。外科手术可使血液的凝血酶原片段(F1+2)和凝血因子Ⅸ激活肽的水平明显增加。因此,手术创伤可能也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术创伤越大,引起的血液内稳态失衡越严重。第7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围手术期凝血、抗凝状态围手术期患者除非有出凝血功能障碍,术后1~2d内常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术后患者活动减少,止血药的应用应当慎微处理,否则可能引起肺血栓、脑血栓及下肢静脉血栓等严重不良反应。尤其对于下肢静脉血栓,术后应用止血药是其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术后尽可能不用止血药,对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应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监测凝血因子,同时皮下注射肝素,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因此,临床医生应慎重对待围手术期止血药的应用,合理规范地使用。第8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2、止血药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2.1促进凝血系统功能的药物它们能促进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提高凝血因子活性,促进凝血因子从贮存部位释放,进而加速血液凝固,主要用于手术前、后的预防出血和止血。第9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止血药的特点及注意事项2.1.1血凝酶血凝酶又称蛇凝血素酶或巴曲酶其凝血酶样作用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包括血小板因子3能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Ⅰ单体,进而耦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其类凝血激酶样作用:由于释放的血小板因子3引起,凝血激酶被激活后,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而促进凝血过程。可用于治疗和防治多种原因的出血。注射用血凝酶仅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凝集,并不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第10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止血药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血凝酶:用于各类外科手术预防出血,应于手术前1h肌注或手术前15静注1ku。DIC导致的出血和有血栓或栓塞史的患者、妊娠初3个月妇女不应使用。缺乏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的出血患者宜在补充所缺成分的基础上应用。原发纤溶亢进的出血患者宜配合应用抗纤溶药物;新生儿的出血宜配合应用维生素K。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和凝血时间。本品虽无血栓形成风险,但仍应防止用药过量,否则疗效会下降。第11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止血药的特点及注意事项2.1.2维生素K:维生素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