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ppt
文件大小:4.22 M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1.2千字
文档摘要

关于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第1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简介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广泛浸润真皮浅、中层引起的皮肤疼痛性隆起性红斑,同时伴有发热及其他器官损害,又名Sweet综合征。该病多急性起病,好发于夏秋季,中年以上女性多见。在发病前1-2周常有流感样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先驱症状。该病对皮质激素疗效较好,经及时、恰当的治疗,症状一般均可缓解。第2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因本病与感染有密切关联,多数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部分患者与肿瘤(特别是白血病)有关;近来还发现少数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患者发生本病。第3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发病机制患者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外周血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升高,因此本病发生可能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是机体对细菌等抗原产生的一种超敏反应。第4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多累及中年女性,夏季好发。好发于四肢和颈面部,躯干皮肤及口腔黏膜亦可累及,可两侧分布,但不对称。皮损初起为红色浸润性斑块或结节,渐扩大增多,颜色变深,隆起成边缘清楚的环状,表面可因呈粗颗粒或乳头状而形似“水疱”,部分患者可确实出现散在的针尖大小或更大的水疱或脓疱,针刺反应也可阳性。第5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6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7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有自发性疼痛和触痛。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为浅糜烂和溃疡。皮损经1~2个月后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第8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9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皮肤外表现主要是发热(以中度热为多)、关节痛、眼结合膜炎及肾损害表现(如蛋白尿、血尿、氮质血症等),但一般可随皮损消退而改善。第10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或白细胞总数不增多而仅有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沉加快。部分患者中可检测到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第11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组织病理真皮浅层显著水肿,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浸润,可见核破碎晚期皮损的浸润细胞中掺杂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第12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3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诊断标准主要标准①很快发生的典型皮损②组织病理特征。第14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