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肢体凉护理记录范文
[日期][星期][天气]
患者姓名:[具体姓名]
性别:[具体性别]
年龄:[具体年龄]
科室:[具体科室]
床号:[具体床号]
住院号:[具体住院号]
一、护理评估
(一)基本情况
今日查房时,发现患者[姓名]肢体发凉。患者平躺在床上,神志清醒,精神状态欠佳,面色略显苍白。询问得知,患者自觉全身发冷,尤其以双下肢和双手为甚,已持续[X]小时。患者近期食欲较差,睡眠质量不佳,夜间频繁醒来。
(二)生命体征
测量生命体征,体温35.8℃,低于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体温一般为36-37℃);脉搏68次/分,节律规整,但搏动较微弱;呼吸18次/分,呼吸平稳;血压90/60mmHg,血压偏低。
(三)肢体情况
观察患者肢体,双上肢和双下肢皮肤颜色苍白,触之冰凉,以肢体末端如手指和脚趾为著。皮肤弹性尚可,无明显水肿。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侧对称。用皮温计测量肢体皮肤温度,双手皮肤温度为28℃,双足皮肤温度为26℃,明显低于正常皮肤温度(正常皮肤温度一般在32-35℃)。
(四)病史及治疗情况
患者有[具体疾病名称]病史[X]年,长期服用[具体药物名称]治疗。近期因病情变化,增加了[某种药物]的剂量。患者自述既往也有过肢体发凉的情况,但此次症状较以往更为严重。
(五)心理社会状况
患者对自身肢体发凉的情况表示担忧,担心病情恶化。家属对患者的状况也十分关注,希望能尽快缓解症状。患者性格较为内向,情绪略显焦虑,与医护人员交流时言语较少。
二、护理措施及实施过程
(一)保暖措施
1.添加衣物:立即为患者添加棉被,使用毛毯覆盖患者身体,重点包裹四肢。检查棉被和毛毯是否平整,避免有缝隙导致热量散失。同时,为患者穿上厚袜子和手套,以减少肢体末端的热量丢失。
2.使用保暖设备: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为患者使用热水袋。将热水袋水温调节至50-60℃,用毛巾包裹后放置在患者双脚底部和腹部。放置热水袋时,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反应,避免烫伤。每30分钟检查一次热水袋水温及患者皮肤情况,发现水温降低及时更换热水。
3.调节室温:调节病房温度至24-26℃,湿度保持在50%-60%。关闭门窗,避免冷风直接吹到患者身上。使用空调或暖气设备时,注意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改善循环
1.肢体按摩: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四肢。从患者肢体近端向远端进行按摩,按摩手法采用揉、捏、搓等,力度适中,以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双上肢时,从肩部开始,依次按摩上臂、前臂至手腕和手指;按摩双下肢时,从大腿根部开始,依次按摩大腿、小腿至脚踝和脚趾。每个肢体按摩时间约10-15分钟,每天按摩3-4次。在按摩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2.活动指导: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活动,如握拳、屈伸手指和脚趾、抬腿等。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影响血液循环。
3.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患者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丹参注射液。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如肢体温度是否有所改善、皮肤颜色是否恢复正常等。
(三)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每1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详细记录测量结果,若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肢体情况观察:密切观察患者肢体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2小时用皮温计测量一次肢体皮肤温度,观察皮肤颜色有无变化,如是否出现青紫、花斑等。同时,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增强或减弱,双侧是否对称。
3.观察伴随症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询问患者有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四)饮食护理
1.饮食指导:与营养师共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鼓励患者多进食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热粥、热汤、面条等。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饮食安排: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病情,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和食量。每日三餐定时定量,可适当增加加餐次数,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在进食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食欲和消化情况。
(五)心理护理
1.沟通交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他们对患者病情的担忧和需求。向他们解释患者肢体发凉的原因和目前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以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2.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积极的心态对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