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以思辨性阅读促表达能力提升.docx
文件大小:19.2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4.88千字
文档摘要

以思辨性阅读促表达能力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不仅把语言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而且单独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阅读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呢?

一、思辨性阅读对表达能力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思辨性阅读对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辨性阅读通过引导学生深人分析文本内涵和全方位解读文本,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意识和能力。在分析文本过程中,学生学会条理分明地讲述个人见解,直接获得逻辑表达能力的提升。思辨性阅读有助于学生搜集大量的词汇素材。在探讨不同观点过程中,学生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辩论,这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语言组织与运用能力。同时,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以逐步增强,他们在课堂互动中就会更加积极地表达个人看法。经过这样的语文实践,学生不仅在表达的深度上有所提高,而且在表达的逻辑性方面也得到发展。借助思辨性阅读,学生掌握了从各个角度审视问题的方法,并在表达时展现出连贯性、深入性和层次性。因此,思辨性阅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阅读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现状

(一)表达逻辑性较弱

在阅读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表达观点时,不能依照合理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发言或参与讨论时,缺乏连贯的思维,难以形成因果关系或者递进层次,使观点表达显得模糊不清。这种逻辑的混乱,还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学生难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步骤,并逐一清晰地进行表达。这导致学生在进行交流时,听众难以理解其表达的内容、观点,影响交际的效果。

(二)缺乏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他们倾向于接受所学的观点,而不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导致学生难以深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表达多为表面化、肤浅化,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教材上的观点或是教师的授课内容,缺乏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在遇到内容复杂的文本或是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通常难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和表达。同时,不少学生在面对不同意见时,往往缺乏反思能力,更倾向于盲目追随大众观点,不会也不敢公开表达个人观点,这无疑限制了他们表达的广度和深度。这种缺乏批判精神的表达,不仅削弱了学生论述的条理性,还导致学生表达的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思辨力。

(三)表达条理性欠缺

许多学生在进行口头表达时显得不够自信,特别是在公开演讲或者课堂讨论的场合,他们通常会感到紧张。这种缺乏自信的心态使得学生在表达观点时显得语无伦次,这影响了表达的明确性和说服力。由于条理性的欠缺,当需要讲述较为复杂的观点时,学生很难保持话题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这又进一步影响他们语言表达的效果。

三、以思辨性阅读提升表达能力

(一)通过逻辑思维训练提升表达逻辑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挑选那些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素材,如复杂的人物关系或曲折的故事情节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伊始,教师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作者如何巧妙地利用不同情节来表达核心思想?\或者“文章各段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样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探索文本的逻辑架构和结构层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要深人分析段落之间的联系以及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接着,教师让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倾听同伴的看法,并根据同伴的反馈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并通过质疑与批判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分析思路进行反思并归纳总结,让学生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增强学生表达的逻辑性。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节选)》时,教师先提出问题:“雨来在关键情节中所采取的行动与他的性格有什么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对小雨来行为动机的深人思考。学生通过分析小雨来做出选择的原因,发现这些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因果关系。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对这些逻辑关系展开交流,并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总结小雨来行为与性格的联系。最后,教师设计以“小雨来行为的逻辑性”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结合课堂讨论进行写作。这样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逻辑思维,促进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思考分析问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通过引导式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式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并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引导式讨论的关键是教师的引领,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先指导学生细致阅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