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x
文件大小:668.64 KB
总页数:64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5.81千字
文档摘要

;三国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政治;;【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三国与西晋。

;2.东晋与南朝。

;3.十六国与北朝。

;北

朝;【名师指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实质

北魏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接受中原文化。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迁都洛阳,是接受中原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1.隋朝兴亡。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建立:618年,[3]建立唐朝。?

(2)唐朝前期的统治。

;(3)唐朝的民族关系。

;方位;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五代

十国;【名师指津】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

;角度1: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改革与民族交融

材料一曾经处于华夏文化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数量众多的汉族人民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等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材料二鲜卑进入中原之际,婚姻实行的仍是族内婚。孝文帝即位不久,就在冯太后主持下诏令禁绝同姓相婚,令下后如仍有犯者,处以绞刑。他认为当时北魏社会由于婚嫁越轨,“贫富相高,贵贱无别”的等级不分明状况愈来愈严重。为此,他采取措施,以婚姻等级维护业已存在的社会等级,严禁非类互婚。孝文帝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卢、郑、王四姓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皇弟娶汉族高门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室女有40多人嫁给汉族高门。

——摘编自杜士铎《北魏史》等

;【解读】材料一体现了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材料二反映了北魏??文帝婚姻改革的内容。

【思考】(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婚姻改革的内容及其对北魏社会的影响。;;;;角度2: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唐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政策

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的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摘编自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解读】材料描述了羁縻府州在管理上的特殊性,体现出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对民族交融、边疆开发、巩固统一等方面的作用。“在上述羁縻府州的基础上设立都护府”说明中央对羁縻府州的管理逐渐加强。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

;;;角度:从“经济发展”角度认识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可供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时期,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摘编自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两题》

;【解读】材料强调南方的荒地得到开发,小麦种植在南方得到推广。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带来的影响。

;;;1.(2024·全国新课标卷)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禅让”表面看是新旧王朝以和平方式交接政权,但权臣仍是以武力夺取政权,只不过以“禅让”的方式给自己披上合法外衣,这符合士族阶层持续发展的利益,同时也减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确保了士族地位不受冲击,维护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魏晋时期的“禅让”是“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基础上逼迫原有皇帝让位,并不能体现儒学忠孝伦理,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