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x
文件大小:11.48 MB
总页数:69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6.19千字
文档摘要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在秦汉时期初步形成。;先秦

时期;;【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以[3]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4],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5]的发展基础。?

(4)文化遗存代表。

;(4)文化遗存代表。;3.原始社会组织。

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名师指津】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存的特点

黄河、长江、辽河等多流域并存分布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分布广泛、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核心。

;1.部落时代。

;2.夏朝。

;世袭制;【误区警示】夏朝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是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的,而是已具有国家的职能。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商和西周;2.西周。

;政治

统治;3.商和西周的经济。

;【概念阐释】

1.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商朝的外族的事务。其特点是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2.共和行政: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起因于“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行政并非现代意义的共和行政,仅指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

;【温馨提示】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宗法制也逐渐崩溃。

;角度: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材料一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及随葬品的多寡,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 材料二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国家及其强制性的权力机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最初的统治与管理机构,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冲突而发展起来的,是统治阶级压制被统治阶级的机器。

——摘编自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

民族的文明起源》等

;【解读】材料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已出现贫富差距和等级分化;材料二阐明了国家诞生的社会基础,并阐述了国家的社会职能和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家产生的主要条件。

;;;角度1: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分封制的作用与对分封制的认识

材料一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而获致第一步的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的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

;材料二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大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

——摘编自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解读】材料一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材料二认为周武王的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两位研究者对周代历史的认识哪些是相同的,又有何明显的不同。

;;;角度2: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早期国家的特征

材料一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材料二下表是关于“家”字的字义解读:

;【解读】材料一说明周代铭文比商代的更加规范,体现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材料二说明宗法制逐渐走向衰落。

【思考】(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反映出哪些实质?

;(2)由材料二能得出哪些结论?

;;;1.(2024·全国新课标卷)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