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途径
摘??要:地理综合思维可分为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三种思维。拆分是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要素拆分实现要素综合,过程拆分达到时空综合,地域拆分完成地方综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关键词:地理综合思维;拆分;三江源沼泽
一、地理综合思维的剖析和分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核心素养进行了凝练,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核心能力和学科品质,其中基于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提出的地理综合思维这一核心素养,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其在要素、时空、地方这三个视角的综合,分别体现了地理学整体性、动态性和区域性的思想[1]。地理综合思维研究极其复杂的地球表面或一定地域,关注为什么同一地方发生的现象会相互影响、为什么某种现象只发生在某些地方而为他处所无。地理综合思维要求能具体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过程上能综合地看问题,结果上能综合多种关系做出判断。其最高层级是人地相关性,具体划分为要素综合、地方综合和时空综合三种综合思维。
要素综合研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要素变化过程的机制,是通过分析各要素本身及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综合判断地球表层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时空演变规律。低层次的要素综合指两个要素相互关系,中层次的要素综合指多个要素相互关系,高层次的要素综合指地球表面全部要素相互关系。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不同,层次越高,复杂程度越大,综合的难度也越大。
时空综合是对某一时段内地理要素或现象的研究,因此需要把时空分析的结果置于整个时间发展序列中进行动态综合,研究地理现象和事物的前后承袭、演替关系和时间变化节律,以此追溯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深刻认识现状特征,预测将来的演变趋势,为人类更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地方综合是在地域分析的基础上,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各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思考要素和过程在不同地域或某一地域内的组合关系。不同的组合关系则形成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综合地理区域,如农业地域类型,就是在对地方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概括出的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地理区域。
二、利用拆分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的实践
地理综合思维是一种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地理综合思维和地理学方法的核心。王凤慧指出,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或分析不够都难以形成真正的地理综合[2]。袁孝亭教授认为,学会分析就要学会“拆分”,任何一种地理认识过程都包含着“拆分”与“综合”这一对不可截然分割的认识环节。因此对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学会“拆分”,在“拆分”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下面以浙江微课网上汤国荣名师工作室袁含沙老师的“三江源沼泽湿地”教学(部分内容经本文作者改编)为例加以阐述。
情境材料: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沼众多、雪山冰川广布,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2003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目前牧草产量普遍提高,遥感影像显示当地沼泽湿地维持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态势。
(1)三江源沼泽湿地资源极其丰富,分析其主要原因。
(2)退牧还草工程已促成三江源沼泽湿地向良性方向发展,试说明其过程。
(3)比较三江源沼泽与三江平原沼泽、长江中下游平原沼泽成因的异同点,并填入表格。
(4)全球气候变化与湿地发育关系密切,学者们就全球变暖对三江源沼泽湿地的持续影响产生了不同观点,不少人认为全球变暖将导致三江源沼泽湿地退化,分析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
(一)要素拆分
第(1)题,可将沼泽区视为“自然地理综合体”,然后进行“自然地理综合体拆分”。地理要素可以分为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和人文地理要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培养学生的要素综合思维时要将要素再进一步拆分成若干“组分”。要素拆分时需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找到正确的逻辑起点,而逻辑起点的确立需要依赖对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的调用。沼泽是地表过湿或经常積水,生长湿地生物、泥炭大量存在的地区,其概念的核心是地表水分收入大于支出——过湿或积水。这样,就找到了拆分的逻辑起点:影响水分收入多的因素、影响水分不易支出的因素。其次,对要素“组分”的进一步拆分。水分收入包括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河流汇水(交汇、洪水)、地下水(泉水出露)和人类活动(灌溉、调水)等,有些需注意季节变化;水分支出包括蒸发、下渗、径流排水(地势)和人类活动(引水)等。再次,呈现若干相似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拆分的训练。如让学生按照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要素的进一步拆分(如图1)。
由此平时教学中要注重:(1)对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习;(2)对学生进行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