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视角看生物学新教材使用的挑战与应对
摘??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生物学新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但浙江省各地市存在使用人教版教材和浙科版教材两种情况。新老教材的衔接与新教材选用的不统一,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教师应重塑信念,从“旧我”转变为“新我”,并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形成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育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学科知识、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关键词:教师视角;高中生物學;新教材;用教材教;逆向教学设计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编写的生物学新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目前已使用了一个学年,这期间浙江省生物学教师普遍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对同为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版(以下简称“新教材”)与旧版教材(以下简称“老教材”)如何进行衔接?二是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的教材与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浙科版”)的教材应如何进行取舍?虽然不同教师的应对不同,但背后折射出的一些教育痛点值得深思。为此,笔者先充分调研新教材的使用情况,再分析教师的各种应对措施以及弊端,最后提出使用建议。
一、新教材使用的现实性展示
2006年新课改实施之初,浙江省教育厅不仅统一了教材,还专门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委员会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将此《指导意见》作为学科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经过十多年的明确指导,一线教师已逐渐适应并发展成习惯。当刚推行的新教材的教学欠缺“指导意见”的明确指导时,教师普遍感到无所适从,各种应对也是不一而足。
(一)挑战一:浙科版新教材与老教材如何衔接
新教材甫一出现时,熟悉老教材的一些教师,总会不由自主地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与判断,形成自己的应对方式。
1.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原来”不放松
由于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出版社相同,编写体例、风格与主干知识也大致相似,因而基于路径依赖,有些教师喜欢在舒适圈中以“不变应万变”,原有的课件与教案都照用不误,甚至对《指导意见》也同样奉为圭臬。
2.寻寻觅觅,文本语句对比,“抠”你没商量
有些教师对新教材中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兴趣不大,却喜欢关注知识点中不同的语句表述,如老教材中的“糖类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在新教材中改为“糖类化合物一般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教师就“抠”这些字眼,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力度,唯恐这些内容因有所轻忽而得不到有效落实。
3.喜新厌旧,一切从“新”出发
有些教师可能喜新厌旧或对老教材的知识不熟,因而“拥抱”新教材相对比较积极,原有的教学,包括课件与教案都被完全摒弃,一切重新开始。
(二)挑战二:人教版与浙科版教材如何取舍
为了将新课改精神落到实处,浙江省教育厅将新教材选择权下放到基层,但唯有宁波地区选择了与其他地区(都用浙科版教材)不一样的人教版教材。对全省生物学教师来说,这种选择不啻一记惊雷,“炸出”了全省统一的选考(三年后)将会如何命题的纠结与困惑,各种应对也是五花八门。
有教师认为选考命题必然会兼顾两种教材,因为选用人教版的学生不会学习到人教版中没有而浙科版中有的知识,反之亦然,于是采用交集法,只要让学生学习两版教材的交集部分(共性部分)就可以了。如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活动有“问题探讨”“思考讨论”“探究实践”“课外制作”等,浙科版教材的学生活动有“活动”与“建议活动”。通过比较,大家发现人教版的“探究实践”与浙科版的“活动”内容基本一致,于是这些共性内容就重点学习,其他活动就基本不关注了。
也有教师认为如果教学只涉及两版本教材的交集部分,那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会大打折扣,在选考还不明朗的今天,这样的取舍风险太大,为保险起见,教学就尽可能一网打尽,于是就要求学生备齐两种教材并学习所有内容。
既不想增加风险,又不想增加负担,大多数教师认为最佳做法就是让学生学好本地要求使用的教材的所有内容,其他教材一概不予考虑。
4.“随大流”法
虽然宁波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所属的普通高中都选择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但宁波的某些学校还是阳奉阴违地选择与其他地区相同的浙科版教材,他们认为“随大流”肯定是没问题的。
以上是教师使用新教材时出现的种种现象,虽然应对措施多样,但背后却透露出一些共性的突出问题:一是“唯师”,完全以教师角度来取舍教材,忽略学生这个关键主体;二是“唯分”,纯粹追求成绩至上,以落实教材知识应对考试为最终目的;三是“唯近”,急功近利,只追求学生短期的成绩提升,不太考虑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
二、新教材使用的合理性建议
新教材能否更好地使用,关键在教师。为了消解上述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