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二战以后美国货币政策演变框架.docx
文件大小:473.92 K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2.97万字
文档摘要

目录

美国货币政策演变 4

廉价货币政策(二战时期至1950年) 5

货币政策目标:筹措军费 5

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公开市场操作 6

威廉马丁时期,美联储走向独立(1951至1970年) 6

背景:联邦基金市场日益活跃 8

中介目标:利率调控为主 8

操作工具:公开市场操作为主,银行准备金为辅 9

告别廉价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与就业成为首要任务 9

伯恩斯的顺周期货币政策——大滞胀(1971年至1979年) 10

供给冲击叠加宽松政策造成1969-1982年间的大滞胀 11

沃尔克的货币主义实验(1979年至1987年) 12

中介目标:1979年起转向货币供应量,1982年回归利率 13

操作工具:公开市场操作为主,银行准备金为辅 14

6. 格林斯潘的跨周期调节(1987至2006年) 14

中介目标:从后货币主义试验期,转向泰勒规则指导 16

操作工具:公开市场操作为主 17

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框架(2008-) 17

货币政策框架发生重大转变:由目标利率变为目标利率区间 18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QE与QT 23

4轮量化宽松(QuantitativeEasing,QE) 23

2轮量化紧缩(QuantitativeTightening,QT) 24

鲍威尔:基于经济数据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25

图表目录

图1:过去50年美国货币政策演变 4

图2:1950年以前美国就业与通胀表现 6

图3:60年代的低利率和高货币发行量,为70年代的滞胀埋下伏笔 7

图4:六十年代末美国失业率表现 8

图5:六十年代末美国工业表现 8

图6:六十年代末美国设备投资表现 8

图7:六十年代末美国通胀表现 8

图8:19世纪60年代失业率的下行,以通胀的上升为代价 10

图9:七十年代美国失业率表现 10

图10:七十年代末美国工业表现 10

图11:七十年代美国设备投资表现 11

图12:七十年代美国通胀表现 11

图13:70年代美国进入大滞胀时期 12

图14:八十年代美国失业率表现 13

图15:八十年代美国工业表现 13

图16:八十年代美国设备投资表现 13

图17:八十年代美国通胀表现 13

图18:储贷危机前后美国失业率表现 15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声明及说明图19:储贷危机前后美国工业表现 15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声明及说明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声明及说明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声明及说明

图20:储贷危机前后美国设备投资表现 15

图21:储贷危机前后美国通胀表现 15

图22: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后美国失业率表现 16

图23: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后美国工业表现 16

图24: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后美国设备投资表现 16

图25: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后美国通胀表现 16

图26:泰勒规则对货币政策变动有较强指引功能 17

图27: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失业率表现 18

图28: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工业表现 18

图29:金融危机前后美国设备投资表现 18

图30:金融危机前后美国通胀表现 18

图31:稀缺准备金框架下的利率调控 19

图32:充足准备金框架下的利率调控 19

图33:美国政策利率走廊变化 20

图34:美元流动性传导路径 26

图35:美国利率传导机制 26

图36:新冠冲击前后美国失业率表现 27

图37:新冠冲击前后美国工业表现 27

图38:新冠冲击前后美国设备投资表现 27

图39:新冠冲击前后美国通胀表现 27

表1:1940-1960年美国货币政策变化 9

宏观研究报告

宏观研究报告--宏观专题

美国货币政策演变

回顾美联储百年货币史,美联储主席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及理论基础对货币政策至关重要。伯恩斯时期将通胀成因认为是成本推动的,而非需求推动,认为通胀和货币没有关系,在货币紧缩和宽松之间采取“时断时续”的政策,这样既没有实现低通胀,也没有实现持续的低失业率。沃尔克认为通胀是和货币有关系的,必须要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格林斯潘在1996年推迟了紧缩政策,是因为他认识到更强劲的生产率增长将缓解通胀压力。伯南克充分借鉴了大萧条的分析,在全球金融危机第一时间实施QE政策并取得了成功。

图1:过去50年美国货币政策演变

数据来源:,

美国货币政策演变的过程,也是货币政策框架不断变化的过程。从马丁到沃尔克、格林斯潘,均认为货币政策应该走在市场曲线之前,先发制人是几任美联储主席比较坚持的,在通胀治理层面效果显著。之后美联储主席的策略发生了转变。伯南克和耶伦的货币政策从强调先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