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替罗非班药物作用机制、特点、药动学特点、给药途径、剂量、应用疾病、使用禁忌及注意事项.doc
文件大小:140.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2.61千字
文档摘要

临床替罗非班药物作用机制、特点、药动学特点、给药途径、剂量、应用疾病、使用禁忌及注意事项

替罗非班作用机制如何?有何特点?

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选择性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能特异性地和GPⅡb/Ⅲa受体可逆地结合,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依赖性的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血小板的交联和聚集。

替罗非班具有以下特点:

1.高效性: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各种刺激因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都有效;

2.可逆性: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停药4小时左右血小板聚集作用即可恢复;

3.选择性:能够高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对其他受体无影响。

替罗非班药动学特点如何?

表1替罗非班的药动学特点

替罗非班的给药途径和剂量如何?

替罗非班推荐给药途径包括静脉内给药和动脉内给药,应根据患者具体的出血和缺血风险负荷选择剂量。

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时,替罗非班推荐的给药剂量和方式为静脉给药或联合导管内给药。静脉内给予负荷剂量0.4μg/(kg·min)持续30min(总剂量不超过1mg),后静脉泵入0.1μg/(kg·min)维持24h。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3]推荐替罗非班在桥接治疗或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使用的剂量为0.1-0.2μg/(kg·min),持续泵入不超过24h。

脑血管疾病相关文献报道的常用静脉给药剂量为:负荷剂量0.4μg/(kg·min)输注30min,随后0.1μg/(kg·min)连续滴注维持12h或适当延长。

动脉内给药剂量为0.2-1.0mg,以1mL/min替罗非班的速度输注,每2-3min增加0.1mg,根据血栓负荷而定,直至血管造影检查提示血栓溶解;或通过微导管注射每分钟总剂量0.2μg/kg,15min后如血管开通,则通过静脉继续注射0.1μg/(kg·min)。

替罗非班在神经内科用于哪些疾病?

(1)急性缺血性卒中

①单药治疗:对于小动脉闭塞型的进展性卒中患者,使用替罗非班0.4μg/(kg·min)静脉输注30min,然后连续静脉输注0.1μg/(kg·min)维持至少24h是合理的。

②与静脉溶栓联合:对于发病时间处于溶栓时间窗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替罗非班作为静脉溶栓的辅助治疗是合理的。推荐的用法用量为在静脉溶栓后2~12h期间以0.4μg/(kg·min)的速率输注30min,然后以0.1μg/(kg·min)速率连续静脉输注24~72h,并根据肌酐清除率进行调整。

(2)急性期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

①预防性使用

对于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防性使用替罗非班目前仍存争议,可考虑术中动脉内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0.25~0.5mg,以1ml/min速度输注,随后静脉滴注0.2~0.25mg/h维持12~24h,并严格监测出血。

②内皮损伤反复闭塞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成形或取栓后内皮损伤反复闭塞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替罗非班作为血管内治疗的辅助治疗。目前推荐的剂量方案为联合导管内动脉给药给予负荷剂量0.4μg/(kg·min)持续30min(总剂量不超过1mg),随后静脉泵入0.1μg/(kg·min)维持24~48h,并结合CT复查结果调整用药。

③桥接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替罗非班用药后桥接口服抗血小板治疗时,建议复查影像学检查排除出血,可以考虑重叠4~6h。

(3)非急性期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病变,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替罗非班0.15μg/(kg·min)维持36h对减少操作所致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可能有益。

(4)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①挽救性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期间可以选择性使用替罗非班作为挽救性治疗,推荐的用法用量为每次静脉推注0.4μg/kg,推荐静脉滴注剂量为0.1μg/(kg·min),持续12h(Ⅱa级推荐,B级证据)。

②预防性应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推荐仅使用静脉滴注0.1μg/(kg·min),维持12h(Ⅱb级推荐,C级证据)。

③支架介入术:破裂或者未破裂颅内宽颈或夹层动脉瘤,临时决定需要采用支架的情况下静脉滴注替罗非班0.1μg/(kg·min),优于临时性口服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肾功能不全应如何调整剂量?

对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替罗非班需减量,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禁用该药。

哪些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存在禁忌?

(1)禁用于对本药任何成分过敏的患者,也禁用于那些以前使用该药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2)由于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