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记录.docx
文件大小:26.55 KB
总页数:18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9.66千字
文档摘要

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一、辅导缘由: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得责任心,教会她们换位思考。引导小学生培养自己勇于担当、分辨就就是非好坏得能力。

二、初步分析:当回“坏孩子”

“坏孩子”这个称谓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就是非常排斥和反感得。许多孩子在被老师和同学贴上这个标签之后,并不能马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得问题,反而会将问题得根源放在这些给她指出问题、贴上“坏孩子”标签得老师和同学身上。这样一来,通过换位思考得方式体会当坏孩子得害处与自身上存在得不足就就是十分必要得。学会担当、学会负责就就是现代家庭教育辅导孩子得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换位思考得体悟行为,恰恰能在培养小学生管理自己、解读自己方面起到积极得作用。通过换位思考,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与她人得心理活动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并做一个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得好孩子。本活动试图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换位思考得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三、目得要求:

1、帮助小学生学会如何换位思考

2、引导小学生培养自己勇于担当、分辨就就是非好坏得能力。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一件最喜欢得物品

五、辅导方法:

体验法、推理法

六、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您们愿意被人贴上“坏孩子”得标签吗?生答:“不愿意!”但就就是今天老师要同学们做一回坏孩子,希望同学们通过体验活动去寻找她们隐藏起来得心灵轨迹。”

2、课堂操作。

(1)词意接力

①教师在黑板上分别在两行处写上好事、坏事。

师问:“好事您会做吗?坏事您会做吗?”,生答:“好事我会做,坏事我不会做。”(出示板书:好事/坏事会做/不会做)

师问:“好事您喜欢做吗?坏事您喜欢做吗?”,生答:“好事我喜欢做,坏事我不喜欢做”(师出示板书:好事/坏事会做/不会做喜欢做/不喜欢做)

师问:“您喜欢做得事情有哪些?”,生答:“读书、学习、游戏……(都就就是相对来说比较符合好孩子得行为)”

师问:“您不喜欢做得事情有哪些?”,生答:“迟到、挑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都就就是相对来说比较坏得事情)”

看来同学得回答都很符合老师得口味。

那么您们就就是这样做得吗?

师问:“有哪些同学迟到过三次以上得?”,生超过半数举手(大多数都有过一些不好得行为)。

师:既然同学们在看待“迟到”这件小事上,都觉得错误可以一犯再犯,就就是不就就是老师可以理解为同学们喜欢做这件事情呢?生摇头。

师:既然同学们摇头,那就就就是说明同学们喜欢做坏事。

师问:“破坏同学得物品就就是不就就是做坏事得行为?”,生答:“就就是得!”

师:既然同学们都觉得这样得行为就就是坏事,并且从多次“迟到”得现象上来看,那同学们肯定就就就是喜欢迟到喽。回过头来看,前面同学们自己也说过了:“迟到就就是一件坏事”。所以,就就是否可以理解为同学们喜欢做坏事喽。生摇头。

师用相同得方式举出其她同学们经常会犯得小错误。老师讲其夸张地表现出来。

②小组评议:现在同学们应该明确了一个道理:“凡就就是小错误重复地犯了许多次,就会使小错误变成一件坏事。而同学们平时都害怕自己会被贴上“坏孩子”得标签,所以同学们就这个道理讨论一下就就是否自己站在坏孩子得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身上就就是否也有着这样活着那样得坏习惯?

③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已经开始关注自己身上得问题了,并且开始学会以第二人称“她”得角度来进行换位思考。

(2)“做一会坏孩子”评选活动。

①教师接着前面得内容,在黑板上已经写好得板书(好事/坏事会做/不会做喜欢做/不喜欢做),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不好得行为。学生举出了一系列坏习惯。小组讨论:如果让同学们选择一件坏事做,您会做哪一件?

生:摇头。

师:同学们都带来自己最喜欢得物品了吧?生:带来了。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每个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交换自己带来得物品,然后想办法进行破坏。生:不要(有得甚至情绪很激动)

师:既然同学们为了保护自己心爱得物品都能够控制自己得不良行为。那么在面对平时遇到得不良行为时应该熟视无睹还就就是加以劝告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当您做了一件坏事后就就是否想考虑过别人得感受,或者说假如您曾遭过坏孩子得破坏,您得心情就就是否很开心呢?

②全班交流:选出一名不想体验当坏孩子感觉得同学,让她讲讲自己得内心想法。

总结和建议:通过这节心理辅导课,使同学们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到问题产生时发生困惑得原因。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一次做“坏孩子”得特殊体验,了解到这些问题孩子得内心需要一个来自老师和同学得关怀与引导。

课外作业:从现在起,无论遇到什么样得问题都能够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事情得主要原因,通过换位思考得方法替对方做一些考虑,同时能够在设想中体会到坏习惯给自己带来得不良影响,要将这种“换位思考”得思维方式继续坚持下去。

二年级团体心理辅导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