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关于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再思考:面向未来的育人之道.docx
文件大小:10.33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1.82千字
文档摘要

关于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再思考:面向未来的育人之道

--AI+教育研究中心谢强

多年来,“专创融合”一直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热词。时光流转至2025年的今天,我们再次审视这个议题,我认为其内涵、价值和实践路径,都已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承载着更为深刻的时代使命。我们探讨的核心元问题,始终是如何“通过专业课程更好地培养人才”,以应对这个加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在我看来,“专创融合”早已不是简单的“专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物理拼盘,它必须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这场反应的目标,是让创新创业的基因——那种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精神与能力——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的血脉之中,最终培养出既拥有扎实专业根基,又具备强大适应力、迁移力与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不再是少数“创业精英”的专利,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养。

为了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我梳理出的“连接-思维-工具”三维框架。

?“连接”是点燃学习意义的火种。我们必须打破知识的壁垒,将课堂所学与鲜活的行业前沿、真实的社会需求、多变的职业场景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紧密相连。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与力量,学习才不再是冰冷的任务,而是充满意义的探索。

?“思维”是赋能未来的核心引擎。仅仅传授知识和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同理心、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时空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思维方式是他们驾驭专业知识、洞察复杂世界、进行深度创新的根本保障。

?“工具”则是将思维转化为行动的桥梁。设计思维流程、商业模式画布、精益创业方法等,这些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真实运用、反复锤炼的“脚手架”。它们能有效降低创新实践的门槛,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而AI等数字技术的浪潮,为这三个维度的深化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赋能力量。AI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实现知识与世界的“连接”,更精准地洞察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智能地辅助学生学习和应用创新“工具”。然而,技术的赋能并非自动发生,其核心在于人的转变:我们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赋能者;学生则需要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协作者和创造者。这需要我们共同拥抱变化,重塑教与学的范式。

更进一步,我认为“专创融合”的深层价值,还在于它能推动师生共同关注和思考“元问题”。当我们引导学生追问专业的本质意义、技术的伦理边界、创新的社会责任时,我们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或训练技能,更是在提升认知格局,培育健全人格,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正是课程育人价值的升华所在。

那么,在2025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判断一门专创融合课程是否“及格”?标准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聚焦于执行和实效。经过反复思量,我认为那个核心指标是:课程体系中,是否包含了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与方法”进行可量化评估的要素?

这看似是一个单一的指标,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它要求我们:

?必须创设出足够复杂且真实的问题情境(连接)。

?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和高阶思维去分析拆解(思维)。

?必须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并反思有效的策略与工具(工具)。

?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设计出能够观察、衡量、评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能力与方法的机制(评价的落地)。

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我们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乃至整个育人理念是否真正落地的终极拷问。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从“讲了什么”转向“学生真正学会了什么、能做什么”,从关注形式走向关注实质性的能力成长。

总而言之,建设高质量的专创融合课程,是一项持续探索、不断迭代的系统工程。它关乎我们如何为未来社会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元问题,以“连接-思维-工具”为实践框架,以AI等技术为赋能手段,特别是以提升并评估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执行抓手,我们就能推动专创融合从理念走向现实,让专业教育真正焕发出引领时代发展的新活力。这条路挑战重重,但意义非凡,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

202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