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
InformationRetrieval;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安排;授课计划;注意事项;教学参考书(G252.7/G354.4);绪论
信息素质与信息素质教育;1、信息素质;最有影响的阐述:;信息素质包括信息获取的意识,评价、判断信息的能力,查找、收集、组织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决策和处理的能力。;2、信息素质教育;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动反映,包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力。
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人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信息道德教育:就是培养人们在信息活动中要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修养,避免出现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现象。;3、国内信息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4、开设信息检索课的意义;第一章文献信息检索基础;1.1信息、信息源、文献信息源;信息的主要特点
(1)普遍性和客观性
(2)存贮性与传递性
(3)共享性
(4)时效性
(5)价值相对性
(6)依附性
;1.1.2信息源
信息源的定义
信息源就是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切产生、生产、存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源泉。
信息源内涵丰富,它不仅包括各种信息载体,也包括各种信息机构;不仅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料,也包括现代电子图书报刊;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储存和传递机构,也包括各种信息生产机构。;1.1.2信息源
信息源的分类
1)根据信息产生的时间顺序,可划分为:
①先导信息源:指产生于社会活动之前的信息源,如天气预报。
②即时信息源:指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信息源,如工作纪录,实验报告等。
③滞后信息源:指某一社会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反映这一活动的信息源,如报刊、会议录等。;2)根据信息的来源形式,可分为:
①实物信息源:是指以物质实体形式存在的信息源,包括自然实物和人工实物(各种文物、产品及样本等)。这类信息源比较直观、真实,但也零散。
②口头信息源:指以声波为载体交流传播的信息源。通常通过交谈、讨论、现场报告、广播电视、电话等途径获取有价值的口头信息。这类信息源强调感知性、具有及时性、主观随意性等特点。
;③文献信息源:存在于文献中(包括印刷型信息源和电子信息源等),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视听等方式获取。
④集约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的集约化和系统化,前者如档案馆、图书馆、数据库,后者如博物馆、样品室、展览馆、标本室等。这类信息源具有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1.1.3文献信息源
文献的定义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固态载体。
具体讲,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可以说,文献是信息的有形载体,是将游离流动的信息固化在物质载体上而形成的。因此,我们通常也将文献和文献信息理解为同一概念。;文献的构成要素
信息内容:即文献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这是文献的灵魂。
符号系统: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是借助于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并为人们所感知的。
物质载体: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物质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它们是文献的外在形式。
记录方式: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它们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2.根据内容性质和加工程度可分为:
(1)零次文献
是指未经出版发行的文献。
如手稿、论文草稿、谈话记录、实验记录、个人书信、手稿、会议记录、笔记等。
特点:客观性、零散性、不成熟性,不公开交流,难以获得。;(2)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
指作者以本人在生产、科研或理论探讨中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本素材撰写的用于正式发表交流的文献,是对知识的第一次加工,具有创造性。
如大多数阅读性图书、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档案等都是一次文献。
特点:①创造性②新颖性③系统性④数量庞大、分散。;(3)二次文献(也称检索工具)
是图书情报工作者在大量收集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加工、重组后形成的报道和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
如目录、文摘、索引等,各种书目数据库是二次信息的核心
特点:①系统性②概括性③有序性(可检索性)。;(4)三次文献
是利用二次文献提供的线索,选用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