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计算机与金融工程”交叉复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
指导性教学计划(暂行)
一、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宽基础、重实践、求复合、创模式。
“宽基础”指凝练、融合两个专业的学科基础,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奠定宽广
的复合型人才的学科基础。“重实践”指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与金融工程
行业人才需求的对接,留出足够的企业实训空间,将复合人才的实践实训落到实
处。“求复合”指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实践实训课程的建设中,
按照复合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特征,强调内容重构、教学手段创新。“创
模式”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开放共享机制,力争形成
既符合学科内涵又体现学科交叉的融合培养新模式。
二、培养目标
在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和金融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内涵,发挥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和金融工程学
科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平台优势,加强与金融工程行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
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与系统基础、金融工程理论与系统基础,在金融工程应用
软件开发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IT部门从事计算机与金融工
程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等方面研发与管理的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国
际化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化专业人才。
1
三、培养规格与路径
1.人才培养规格
(1)素质结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
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沟通修养和现代意识。具有国际
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
科学素养;了解与本方向相关的产品研发、生产、设计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工
程应用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能够解决
复杂金融系统中的问题,开展相应的软件系统研发和维护。
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能力结构要求
基本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
查询及其它手段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专业能力: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方向
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扎实的金融算法设计分析能力、金融应用软件设计
与实现能力及创新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
2
新技术的敏锐性。
(3)知识结构要求
工具性知识:外语、文献检索、科技写作等。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思想道
德、职业道德、艺术等。
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专业方向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思维、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含实验)、宏观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
专业方向知识:数据结构和金融算法、金融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金融数
据处理及智能系统、运筹学、金融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务会计等。
2.人才培养路径
在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指导下,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实施
“1+3”培养模式:
3
四、课程体系
1.交叉方向平台准入课程,总计11学分。E类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准入:
?计算思维(2学分)
?程序设计基础(4学分)
?离散数学(4学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准入:
?C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
?宏观经济学(2学分)
?微观经济学(2学分)
?管理学(3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