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新建项目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第一节工程测量
开工前,对场区水准点进行全面复查,复查后报业主和设计单位批准认可后方可施工。
1、平面控制网测设:
平面控制先从整体考虑,遵守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控制点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并布设平面控制网平面图,桩位用砼保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2、轴线控制网测设:
主轴线控制网依据业主提供的红线点,使用全站仪施测。
3、平面轴线投测:
根据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将全站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轴桩(轴线标志),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设计轴线及细部线。在各楼层的轴线投测过程中,上下层的轴线竖向垂直偏移不得超过2mm。
4、±0.00以下部分标高控制:
布测高程控制网点,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测设确认无误后,向基槽引测标高。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每层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测设,同一平面层上引测的高度点不少于三个,并做互相校核,校核后三点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做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根据基坑情况,在基坑壁埋置标桩,将高程引测到标桩上,用红色倒“△”标志,标明绝对高度的相对标高,便于施工中使用。
5、±0.00以上部分标高控制:
平面控制采用内控法.在首层平面施测前,采用经纬仪、水准仪对原有地面控制桩位进行一次校测,校测合格后,将控制主轴线投测到首层平面上,并对边、角进行校测。
6、±0.00以上部分标高传递:
场内测设的水准点,间隔一段时间联测一次,检测后的数据结果必须作分析,保证水准点使用的准确性,用水准仪往返测,测设合格后,用红色油漆标记倒“△”,并在旁边标注建筑标高,以红色倒“△”上顶线为标高基准。各层标高传递均利用首层红色倒“△”上顶线为标高基准,用检定合格的钢尺向上引测。
进场的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标识保存完好,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
第二节土建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一)基础工程
本工程为独立基础。
1、施工流程:
定位放线—基础挖土—独立基础—混凝土柱、梁、板—绑筋—支模—混凝土工程
1.1定位、放线
1.1.1建筑施工测量放线的方法,应根据建筑物的体形,平面和现场条件确定。
1.1.2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和主轴线,准确地测量并应保护好场地平面控制网和主轴线,其测距精度不低于1/10000。
1.1.3测量竖向垂直度时,每隔3-5条轴线选取一条竖向控制轴线,各层应由初始控制线自上投测。
2、基础挖土:
2.1土方工程施工中,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2土方回填时,采用人工夯填,回填前,将基坑内杂物清除,并分层夯填,每层厚度应小于20cm,夯填后,达到原土实心厚度为准,再开挖地沟土方。
2.3回填土每层应夯打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纵横交叉,严禁采用水浇,使土下沉的夯实法。
(二)土方工程
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沿灰线切出槽边轮廓线→分层开挖→修整槽边→清底
1、在天然湿度的土中,开挖基坑和管沟时,当挖土深度不超过规定时,可不放坡,不加支撑;
2、根据基础和土质以及现场出土等条件,合理确定开挖顺序,然后再分层分段平均下挖。
3、开挖放坡基坑(槽)时,先按施工方案规定的坡度,粗略开挖,再分层按坡度要求作出坡度线,每隔3m左右做出一条,以此线为准进行铲坡。
4、开挖基坑(槽),当接近地下水位时,应先完成标高最底的挖方,以便在该处集中排水。
5、基坑(槽)管沟的直立帮和坡度,在开挖过程和敞露期间防止塌方,必要时加以保护。
(三)机械土方:
机械挖土为班10小时作业,机械挖土为防止挖掘过程中扰动老土,坑底预留30cm左右用人工挖土清至设计标高,地表外运土一律运至本市规定的弃土场。
人工清理坑底:人工挖掘坑底300mm土之前,由测量组配合抄出距槽底300mm平线,在挖至接近坑底标高时,用标尺随时以小木橛上平棱该坑底标高。最后由西端轴线或中心引桩通线,由施工员检查坑边尺寸,确定坑宽标准,据此修槽帮,最后清除坑底浮土,修底铲平,凡是超挖部分,一律用3:7灰土回填夯实,或用碎石填序振实,凡是出现古墓或枯井之类,应清理干净,用级配砂石分层填充振实。
开挖施坡的土,按施工方案1:0.5坡度施工,先粗略开挖,再分层按坡度要求做出坡度线,每隔3M左右做一条,以此线为准进行铲坡。
人工挖土的土方装入手推车,运至指定地点堆放。
全部打钎完毕后,将不同强度(锤击数大小)的土域,在探点排列编号图中用色笔圈开,注明地基强度异常部位,以便于设计和勘探单位之用。
验槽:钎探完毕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