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混凝土运输、浇筑及振捣质量保证措施.docx
文件大小:13.78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1.62千字
文档摘要

混凝土运输、浇筑及振捣质量保证措施

序号

工序

具体措施

1

混凝土运输

采用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厂家生产能力应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应保证混凝土连续供应,混凝土从搅拌结束到入泵时间不宜超过90min。混凝土用车运送到现场泵车停放点,在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要保持一定的转速,到达后要先高速旋转20~30s再将混凝土拌合料流入泵车料斗中。

2

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注期间做好基坑自身的防水工作,严防地下水及地表水流入基坑造成积水,影响混凝土的正常硬化,导致防水混凝土强度及抗渗性的降低;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对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体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计算,确定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一般情况下,温控指标宜不大于下列数值: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为50℃;养护期间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宜高于75℃,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为25℃;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为2.0℃/d;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为20℃。

(3)在计划浇筑区段内连续浇筑混凝土,宜采取整体分层连续浇注或推移式连续浇注法,不得中断。分层浇注层厚度应根据振捣器的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确定,整体连续浇注时宜为300~500mm。整体分层连续浇注或推移式连续浇注应缩短间歇时间,混凝土供应速度应大于混凝土初凝速度,浇筑间隔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应浇筑上层混凝土。冬季施工采用分层浇注时,已浇注层的混凝土在未被上一层混凝土覆盖前,温度不应低于2℃;

(4)当施工中因遇到雨、雪、冰雹需留施工缝时,对新浇混凝土部分应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当出现混凝土已硬化的情况时,应先在其上铺设30~50mm厚的同配合比无粗骨料的膨胀水泥砂浆,再浇注混凝土;

(5)在高温季节浇筑混凝土时,拌合物温度如超过30℃,应采取降温措施;水泥温度≤50℃,砂、石应进行遮阳,温度≤40℃,混凝土搅拌用水采用地下水或冰水,现场泵送管应采取草帘或麻袋覆盖并浇水降温。混凝土入模温度应小于30℃,应避免模板和新浇筑的混凝土直接受阳光照射。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均不应超过40℃。混凝土成型后应及时覆盖,并应尽可能避开炎热的白天浇筑混凝土。冬季严寒天气时,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以上;

(6)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挡风措施,防止混凝土失水过快,此时应避免浇筑有较大暴露面积的构建。雨期施工时,必须有防雨措施;

(7)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坍落度,根据实时的实际情况调整混凝土坍落度损失,严禁二次加水;

(8)竖向结构严格分层浇筑、分层振捣,一次下料厚度控制在50cm以内;

(9)混凝土浇筑时自由下落高度控制在2m以内,超过规定时,采取接长泵软管或使用溜槽或串筒下料。

3

混凝土振捣

(1)严格控制振捣插入间距在40cm以内,振捣时间控制在15~30秒之内,混凝土采取二次振捣措施;

(2)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应“快插慢拔”。由于粉煤灰的需水量比较大,一定要注意避免过振,防治混凝土出现泌水。振捣时避免振动棒触及钢筋和预埋件,更不容许采用通过振捣钢筋的方法来促使混凝土密实;

(3)混凝土浇筑后可在混凝土表面铺一层粒径5~16mm表面湿润的干净碎石,然后用平板振捣器振捣,直至泛浆,应避免过振;

(4)大体积混凝土不得漏振、欠振和过振,宜采用二次振捣工艺。同时在混凝土流淌形成的坡顶和坡脚各设置一道振动棒,不得漏振;

(5)浇筑面应及时进行二次抹压处理:在混凝土初凝阶段进行第一次抹压,终凝阶段进行第二次抹压(现场掌握是脚踩不下陷,表面又能揉搓出浆时,此时混凝土干燥较快,面积较大时应多加人力)。当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时,在混凝土终凝前应采用抹面机械或人工方式对混凝土表面进行第三次抹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