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3
绿化工程设计说明
项目概况
项目东起兴隆路,西至湘江北路,长度406.754m,路幅宽度26m。道路绿化结构主要为行道树与部分路段9.5m宽绿化带。
设计依据及参考资料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年11月16日)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年1月)
《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月22日国务院令第100号发布)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CJJ75-97)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
《长沙市绿色道路设计导则(试行)》(长沙市建委2009.10.1实施)
《长沙市经济开发区鹅秀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
《喷灌工程设计手册》
《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36-1999)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甲方提供相关资料及其他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规范
设计理念
项目充分考虑现状地形地貌和项目区域环境,对区域道路整体考虑,既体现城市整体环境和文化特征,各条道路又各具特色,力求“一路一景”,以完整的景观序列为基调,营造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生态网络格局,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道路景观体系。
设计构思
绿化景观以体现自然,营造自然生态景观为主,通过植被的季节性特色,自然式栽植,形成春之色、夏之灿、秋之韵、冬之姿的多层次复合型植物群落,表达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植物配置
(1)设计原则
①适地适树原则
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重点选择滞尘、防风、抗污染的树种。
=2\*GB3②注重生物多样性原则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尽量丰富植物材料。
=3\*GB3③整体性原则
确定骨干树种,确保道路绿化体现出和谐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2)树种选择
行道树:道路主要以行道树为主,种植间距为6m。行道树采用落叶树种栾树,夏天荫蔽,冬日不会遮挡阳光,给行人最大的舒适性,同时黄色叶又能增添秋日色彩,打造“一路一景”的特色。树池内种植耐阴性地被细叶麦冬。
9.5m绿化带上层主干树种香樟、银杏。中层自然式布局,植物采用杨梅、二乔玉兰、山茶、紫薇等,做到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相搭配、绿色植物与色叶植物相搭配、低层植物与中高层植物相搭配,强调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在下层采用草坪。整体自然式栽植,强调生态性和景观性。
绿色市政设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及《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长沙市绿色道路设计导则》等技术规范,为保障本道路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材、节水)、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民提供安全、便捷、人性化及绿色、低碳的城市道路,特进行绿色市政道路设计。
道路绿化树种遵循了“适地、适树、适量”的原则,应用树种基本都采用的乡土树种。
绿化带形式以种植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
乔木采用骨干枝完整的全冠树,乔木树干中心至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大于0.75m;球灌木和花灌木树型要求美观完整、间距不应小于2m,其上都满足绿色导则的要求
大树定植株距为6m,路灯间距为36米,与路灯间距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绿化灌溉设计
7.1设计范围
(1)本次设计范围部分路段内的绿化灌溉给水系统。
(2)绿化用水仅考虑水表井,水表井接入给水管之间的管道由市政相关部门实施,不纳入本工程范围。
7.2绿化灌溉给水设计
(l)水源:由道路市政自来水管网引入绿化灌溉给水接口。市政给水管网供水压力不应小于0.2MPa。
(2)灌溉设计
①接水点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并由接水点引出绿化灌溉主管,分别沿道路两侧绿化带敷设。
=2\*GB3②沿道路设置快速取水栓,供养护人员人工灌溉。各取水栓间隔40m布置,各取水栓服务半径20m左右,灌溉流量约为3m3/h。每个给水接点所负责的灌溉区域内,最多允许3只取水栓同时使用。
③绿化灌溉接水点安装倒流防止器。
(4)设计管材
灌溉系统管材采用给水PP-R管材,管线走向和长度根据图纸比例确定,管径见图纸标注。管材规格如下:DN63PP-R(1.0MPa)、DN40PP-R(1.6MPa)。
7.3施工安装事项
图中尺寸单位除管径以毫米计,标高、长度等以米计,钢管径以公称内径DN表示,PP-R管径以公称外径DN表示。
绿化给水管线采用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