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总体施工技术方案
第一节道路工程总体概述
一、设计概述
1、道路等级
校区内道路,设计车速小于等于20km/h。
2、设计范围及内容
本次设计范围为xx学校新校区内道路。其中,1号路路宽20米,采用两块板断面形式。其余道路宽度3~9米不等,采用一块板断面形式。道路总长约10km。
3、路基、路面
(1)道路车行道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人行道采用6cm厚荷兰砖,M10水泥砂浆卧底,C10素砼基层,级配碎石垫层。
(2)路基顶面要求采用厚度不小于50cm的岩渣回填。路基顶面允许弯沉值为470.3(0.01mm)。
二、路面结构设计标准
1、车行道沥青砼面层顶面允许弯沉值为55(0.01mm),基层顶面允许弯沉值为55(0.01mm),基层顶面允许弯沉值为70(0.01mm)。
2、水泥稳定碎石7天抗压强度不小于2.8Mpa。
3、基顶面允许弯沉值为470.3(0.01mm)。
4、道路车道宽度小于6米路拱采用直线型,车道宽度大于等于6米路拱采用改进三次抛物线路拱。
三、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前应严格按设计坐标进行放样,并对全线水准控制点进行闭合校验。一期道路实施范围可根据一期征地范围线及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外围道路相接的出入口应根据道路的实际标高进行接顺处理。因缺少宁镇路道路标高,校前区广场竖向设计待宁镇路标高确定后另行处理。车道宽度大于等于6米的道路横坡采用双向坡,小于6米的道路横坡采用单向坡。
第二节关键工序控制程序
一、施工放样
道路中心线放样主要控制坐标。
二、岩渣垫层施工
控制塘渣层的回弹弯沉、平整度和压实度。
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
控制水稳层的厚度、回弹弯沉、抗压强度、平整度和压实度。
第三节道路工程测量技术方案
一、概述
为确保道路工程定位质量,将成立4个测量小组分别承担xx校区施工配套工程各路段施工范围的测量工作。测量小组各成员都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执行中华人员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和相关规定。
二、工程测量总体构想
1、本工程的定位将采用“坐标定位”的方法来进行轴线控制。
2、垂直部分采用经纬仪和激光铅垂准仪控制。
3、水准采用往返“精密水准”测量。
三、激光经纬仪的检校
1、激光经纬仪长水准管的检校。
2、视垂直于水平轴的检校。
3、垂直轴应居于铅垂线方向的检校。
四、精密水准仪的检校
1、望远镜光学性能的检验。
2、圆水器安置正确性的检校。
3、十字丝、横丝应垂直于仪器竖轴的检校。
4、水准管轴应平行于视准轴的检校。
五、测量仪器的选用
序号
计量器具
符号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1
钢卷尺
LS/01
2m(或3m)
把
15
2
钢卷尺
LS/05
30m
把
3
3
钢卷尺
LS/06
50m
把
2
4
经纬仪
LA/46
J2
台
2
5
水准仪
LP/59
S1
台
2
6
全站仪
SET2C
智能
2
7
百格网
LP/66
115×240mm
付
2
以上仪器经鉴定合格,均在使用的有效期内;其它辅助仪器有垂直目镜、棱镜、光标、塔尺等。
六、平面轴线控制网
1、平面轴线控制测量
(1)基准平面控制网的设置。
(2)基准平面控制网的设置以业主提供的基准点为依据,在场内进行发展控制点。其基准点精度应控制在2mm以内。基准点的精确程度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测量精度。
(3)基准控制网是建立在基准点的基础上的。设置时要求同时满足稳定、可靠和通视三个要素。同时,还需附加一些保证措施,建立一个控制副网或设置方位汇交点等方法来防止基准控制网遭到不可预见事件的破坏。
(4)标高以业主提供的水准点为基准。
2、轴线控制测量
(1)利用基准平面控制网中的某一点作为测站(满足通视和方便的要求),采用平面坐标测量法测量轴线,原则上应一次测量到位。
(2)轴线坐标控制点投测完毕之后,互相之间应进行校核。同时可检验偏差情况,以及时纠正。
(3)垫层施工完毕将测量网分别对各轴线的汇交点对号入座,投设到垫层上,弹线,做上红漆标志后方可实施。
七、平面控制网测绘的技术要求
1、平面控制测量按一级导线要求进行,外业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测角中
误差(″)
测回数
测距中误差
(mm)
测距相对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相对闭合差
5
3
15
≤1/30000
10
1/15000
2、各部位施工放样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
测量相对
中误差
测解中
误差(”)
本测站上测定高差中误差(mm)
根据起始水平面在施工平面上测定误差(mm)
竖向传道轴线点中误差(mm)
1/5000
20
2.5
4
2.5
3、其它平面控制网测绘的技术要求
(1)主轴线点精度由测角、测距和归化丈量精度组成,而归丈量精度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测角采用J2激光经纬仪施测,测解精度可以达到mβ″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