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指向思维发展的作业设计
[摘要]作业设计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紧密相关。在《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不同情境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即通过创设操作情境设计基础型作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提升型作业,通过创设对比情境设计研究型作业,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设计拓展型作业,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能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情境创设;思维发展;作业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但是,由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创设,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知识,更遑论思维能力的提升。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感,有思乡之情,有对童年的怀念,有对大自然的赞美……因此,教师要立足文本、创设情境,以唤醒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思、去想、去做。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为例,谈谈对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一、创设操作情境,设计基础型作业
基础型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框架是一篇文章的轮廓和主要结构,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是阅读教学中化零为整的重要支架。教师可以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读、找、画、写等一系列操作中把握课文的框架。
如本课教学伊始,笔者围绕“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设计表格(见表1),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表格的形式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操作空间。学生通过搭框架、抓核心梳理文脉,思路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前置,创设以下情境。
假如你就坐在小艇里,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又会做些什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小艇,走进威尼斯,看看商人是怎么做生意的……马克·吐温用他的笔描绘了威尼斯的小艇,让全世界都了解到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你们想不想用手中的笔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无锡?了解无锡的南长街?
教师引导学生置身情境,通过代入人物产生表达欲望,并巧妙地引出学生生活的城市及其古街,激发学生制作家乡名片的欲望。
这样,笔者先引领学生借助表格搭建文章框架,再引导学生关联前后内容,在写一写、讲一讲等实践操作中形成整体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提升型作业
提升型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鉴赏文学作品,形成独立阅读、整体把握、理解作品、鉴赏创造的能力,获得理性思维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以问题为起点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如教学本课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抓住文中动态、静态描写中的动词,创设问题情境。以下是相关教学片段。
师:从作祷告、散开等一系列动作中,我们看到了威尼斯热闹的一面,感受到威尼斯的动态美。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这种美呢?请默读第6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生:作者在写夜晚的宁静时描绘了石头建筑、古老的桥梁和停泊的船,通过这些静止的景物突出了威尼斯的静态美。
师:这时候石头建筑也休息了,桥梁横卧仿佛躺在床上,船就好像睡在码头上。美的其实不仅仅是静止的事物,更是这种静立不动的动作美。
师(小结):人动艇动,人歇艇静。多么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入情入境地读好这两段话,一起走进威尼斯的月夜,去感受这里的动、静之美吧!
无论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其点睛之笔都是一系列动词。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威尼斯的闹与静时,首先要紧扣这些动词设置核心问题,使学生感受到马克·吐温精妙的写作手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动词在动态、静态描写中的不同用法,从中体会动静之美;最后要指向言语表达,让学生发挥想象,抓住典型动词来描写无锡南长街的动静之美。
三、创设对比情境,设计研究型作业
研究型作业旨在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目标、支架的基础上,自己探索、研究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形成辩证思维和创新精神。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思维的开阔性、深刻性,还能发展他们的辩证思维。同类相比,可以强化事物的共同点;异类相比,可以凸显表达的个性。教师要善于根据单篇课文的异同点进行整合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探究活动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和思辨品质。
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生活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都是创设对比情境的好素材。如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威尼斯人与艇的密切关系,笔者创设了对比情境。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写船夫驾驶技术高超、人们乘船体验极佳等可以只用一个自然段来写,而作者却从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来思考,将其分成两段。为什么不把它们合在一起呢?其中蕴藏着怎样的奥秘?
生1:因为时间不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