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附件2:青岛市地铁工程监测方案编制指南(暂行).doc
文件大小:171.5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7.73千字
文档摘要

附件2:

青岛市地铁工程监测方案编制指南(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指南主要依据国家、地方有关规范、规程、技术标准,以及青岛市地铁工程相关文件制定。

第二条本指南所指的监测工作为施工方监测工作和第三方监测工作。

第三条本指南主要应用于地铁土建施工阶段,施工方监测和第三方监测单位应在依照本指南编制监测工作方案。

第二章方案编制内容与要求

第一条监测方案文件由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两部分组成:

(一)设计说明内容

监测方案文件设计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地点;

(2)工程周边环境情况,主要包括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市政道路等;

(3)风险单元(包括工程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的详细描述;

(4)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明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5)结构设计及施工工艺概况,如基坑、隧道空间尺寸,开挖深度,上部覆土层厚度,开挖方法,围护结构形式、尺寸、嵌入深度以及支撑形式、截面尺寸和标高等设计参数。

2.监测方案依据;

3.监测目的;

4.监测范围;

5.监测对象;

6.监测项目;

7.监测精度;

8.监测方法;

9.监控量测测点布设原则;

10.各监测项目的监测周期和频率;

11.监测控制指标(报警值);

12.监测注意事项和其他要求(监测重点项目、测点埋设及保护的要求等);

13.信息反馈的要求;

14.工作量清单。

(二)设计图纸组成与内容

监控量测设计图纸原则上按风险单元或风险工程成章成册,主要包括:

1.平面总图;

2.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平面图;

3.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剖面图;

4.基点、测点大样图。

(三)为实现监控量测图纸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图纸中测点图形符号和字母编号须按国家有关规范执行。

第二条监测方案文件内容及编写要求

监测方案编制流程如下:

1.熟悉规范、设计文件、风险评估及勘察资料,明确监测目的;

2.查阅施工图设计文件,分析工程特点,结合工程影响分区和安全等级,确定影响区域(强烈、显著影响区)及监测范围;

3.根据周边环境、围护结构体系对象划分,结合施工工法,分类确定具体的监测对象及监测项目;

4.分析具体的监测对象特点、与设计结构的空间关系,分析它们所在的影响区域,结合施工设计文件中监测点布置,进行监测点布设设计;

5.确定监测的频率及周期;

6.明确监测的精度及控制指标;

7.统计测点数量,计算监测工作量;

8.编写方案说明及设计图件;

9.方案审查,修改完善。

第三章监测项目及范围

第一条一般规定

(一)青岛市地铁工程监测对象包括:基坑和隧道本体、周边环境、明(盖)挖法基坑及竖井的围护结构体系、各工法的开挖工作面。

(二)遇到下列特殊情况,根据地铁公司管理要求适当增大监测范围,并加密测点和监测频率:

1.当施工对地层有较大扰动时,应分析可能的影响程度,对监测范围合理调整。

2.复杂地质条件的地铁工程监测范围应适当加大。

3.需要考虑降水对环境影响时,应根据计算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确定监测范围。

4.地下工程施工期间发现异常情况,如严重的涌砂、漏水、冒水、围护结构或邻近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严重变形等,应进行动态设计,及时调整监测范围。

5.出现其他影响施工安全质量的现象时应及时调整监测范围。

第二条监测项目

(一)明(盖)挖车站基坑

车站基坑工程施工现场监测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围护结构本身和相邻环境。围护结构中包括围护桩墙、支撑、圈梁、坑内外土层等;相邻环境中包括地下管线、相邻建筑物、相邻道路等,总体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分别如下:

必测项目:基坑及其周围环境描述;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和沉降;围护桩体挠曲位移(测斜);支撑轴力;立柱竖向位移;地下水位变化;地表沉降;相邻地下管线变形;建筑物沉降和倾斜;爆破振动。

选测项目:围护桩内力;锚杆内力;水土压力;土体分层沉降;土体分层水平位移;底板隆起。

(二)暗挖车站、区间隧道

暗挖车站基坑的监测包括洞内监测及周边环境监测,总体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分别如下:

必测项目:地质编录;拱顶沉降;洞内净空收敛;爆破振动;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和倾斜;相邻地下管线变形。

选测项目:地下水位变化;锚杆内力;钢格栅内力;临时中隔墙、钢支撑应力;水土压力;围岩内力。

(三)现场安全巡视内容

1.明(盖)挖法施工主要应巡视、评估以下内容:

(1)开挖面地质状况。岩土层性质及稳定性,包括岩土层性质及其变化情况、开挖面岩土体渗漏水情况及土体塌落情况;地下水控制效果,包括抽降水控制效果、降水井抽水出砂量、变化情形及持续时间、附近地面沉陷情况等;

(2)支护结构体系。支护体系施作的及时性;渗漏水情况,包括渗漏水量、是否伴有砂土颗粒、发生位置、发展趋势等;支护体系开裂、变形情况,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