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阅读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小学课外阅读为研究对象,探讨课外阅读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课外阅读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课外阅读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为我国审美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小学课外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一、引言
(一)课外阅读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自主、自愿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包含了多样的审美元素,如优美的文字、生动的画面、深刻的寓意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课外阅读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能够深入体验作品中的情感。这些情感丰富多彩,有喜悦、悲伤、愤怒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情感的共鸣,逐渐培养起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3.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课外阅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还使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美。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把握美的规律,理解美的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二)课外阅读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1.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
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应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阅读材料难易适中。
2.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助于学生专注阅读,提高阅读效果。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安静、舒适、充满书香氛围的阅读环境。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定时阅读、分享阅读心得等。
3.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讲故事、戏剧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阅读,如将文学作品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问题学理分析
(一)课外阅读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1.美学原理的渗透
课外阅读作为美学原理的一种实践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接触到美的本质和规律。通过阅读,学生可以逐渐理解美的形式、内容和意义,从而在内心深处构建起对美的认知框架。
2.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体验和个性形成都与阅读有着密切关系。课外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完善,同时也能够通过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
课外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够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元素,还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这种过程有助于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的审美能力。
(二)课外阅读在审美教育中的实践困境
1.阅读资源的分配不均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课外阅读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学校和家庭可能因为条件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导致学生的阅读面受限,影响审美能力的培养。
2.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
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这可能源于学习压力、阅读材料的不适宜或缺乏有效的引导。兴趣的缺失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投入,进而影响审美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3.教育评价体系的局限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的局限可能导致学校和家庭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课外阅读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探讨
1.优化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推荐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审美需求,精心选择和推荐适合的阅读材料。同时,可以结合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阅读计划,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2.构建多元化的阅读指导体系
学校应构建包括教师指导、同伴互助、家长参与在内的多元化阅读指导体系。通过开展阅读分享会、阅读俱乐部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其审美能力。
3.创设情境化的阅读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化的阅读体验,如角色扮演、故事续编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感受作品的美。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审美感受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现实阻碍
(一)社会环境对课外阅读的冲击
1.数字化媒体的普及
随着数字化媒体的普及,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电子游戏、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相比之下,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受到冷落,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生活节奏加快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学生面临着课业压力和各种兴趣班,留给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这种时间上的挤压使得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深入阅读,从而影响了审美体验的积累。
3.阅读氛围的缺失
在一些社区和家庭中,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成人世界的功利主义和快节奏生活未能为学生提供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