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短撇》是小学书法三年级下册的重要教学内容,属于基础笔画教学范畴。在整个书法教学体系中,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短撇作为汉字中常见且极具表现力的笔画之一,对于学生掌握汉字书写规范、提升书写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横、竖、点等基础笔画,初步掌握了书法的基本书写姿势、执笔方法和简单的运笔技巧。本节课聚焦短撇的学习,不仅是对基础笔画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更为后续复杂汉字结构的书写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书法学习的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阶段。经过前期的书法学习,他们已经养成了较为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执笔习惯,对书法的基本工具(毛笔、宣纸等)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能够书写一些简单的汉字。然而,短撇的书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短撇的形态短小精悍,需要学生具备更精细的控笔能力和对笔画形态的准确把握能力,在起笔、行笔的力度和速度变化上要求较高。
从学习特点来看,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反复练习同一笔画时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有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短撇的书写要领,书写出形态优美的笔画;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在运笔过程中出现起笔过重、行笔不流畅、收笔不尖锐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认识短撇的形态特点,理解其在汉字结构中的作用;熟练掌握短撇的书写要领,包括起笔、行笔、收笔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规范、流畅地书写短撇;学会书写包含短撇的常见汉字,如“千”“禾”“失”等,掌握这些汉字的间架结构,使书写的汉字结构合理、美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临摹等方法,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对笔画形态的分析能力;在反复练习和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控笔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书法书写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书法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耐心、细心、专注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书法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体验到书法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短撇的形态特点和书写要领,能够规范书写短撇;理解短撇在汉字结构中的作用,学会书写包含短撇的常见汉字,把握这些汉字的间架结构。
2.?教学难点
在书写短撇时,能够准确控制笔锋,做到起笔果断、行笔快速有力、收笔尖锐利落,使笔画形态美观;在书写包含短撇的汉字时,能够合理安排短撇与其他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使汉字结构协调、匀称,体现书法的美感。
五、教学准备
1.?教具
毛笔(中号兼毫)、墨汁、宣纸、砚台、毛毡、书法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书法教学视频、磁性田字格黑板贴、教师示范作品、红色标记笔(用于标注笔画重点)。
2.?学具
毛笔(中号兼毫)、墨汁、宣纸或书法练习纸、砚台(或小瓷碟代替)、毛毡、铅笔、橡皮、书法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包含短撇的汉字图片,如“千”“禾”“失”等,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汉字中短撇的形态。提问学生:“大家看看这些短撇,它们像什么?在汉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短撇》。
(二)新授
1.?认识短撇
教师在磁性田字格黑板贴上用毛笔示范书写短撇,边写边讲解:“同学们,短撇就像一把小匕首,短小而锋利。它起笔时要稍微重一点,然后快速向左下方撇出,收笔要干脆利落,形成一个尖尖的笔锋。”同时,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标注出短撇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位置,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笔画的形态。
2.?书写要领讲解
教师通过PPT展示短撇的书写步骤分解图,详细讲解书写要领。
起笔:毛笔轻轻落在田字格的右上角,笔尖轻轻接触纸面,向右下方稍微顿笔,形成一个小小的“点”。
行笔:顿笔后,笔锋迅速向左下方行笔,用力逐渐加大,行笔过程要快速、有力,使笔画由粗变细。
收笔:当笔画达到合适长度时,笔锋快速撇出,收笔要尖锐利落,不可拖泥带水。
讲解过程中,教师多次示范书写,强调每个步骤的关键动作和注意事项,如起笔要果断、行笔速度要快、收笔要出锋等。同时,对比错误的书写方法,如起笔过轻、行笔缓慢、收笔不尖等,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正确的书写要领。
3.?观察与比较
教师展示几个不同写法的短撇,其中有规范的写法,也有存在问题的写法,让学生观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