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生物 第4章 第3节生态工程 教案1 (1).docx
文件大小:127.63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3.94千字
文档摘要

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3节生态工程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归纳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2.概述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四个基本原理。

评价目标

1.通过分析和评价生态工程的实例,说出这些实例所运用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

2.通过评述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生态工程的实例。

难点: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生态工程的实例。

教学方法

本节课由教材“问题探讨”中关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的情境引入,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生态工程的概念。通过对净化污水、古代施肥等资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生态工程的部分项目的发展,讲解我国现有的部分生态工程。我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实践上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城镇建设等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学习生态工程的几个实例,总结几个实例中都应用了什么原理。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达成相应目标,并促进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奥林匹克公园的视频,展示“问题探讨”中的资料,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奥林匹克公园是北京的绿肺,是现代园林的巨作,这一切都是设计之功,体现了各种生态学原理。通过播放奥林匹克公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师】展示视频中相关图片,讲解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设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问题。

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通过人工造林,可以加快弃耕农田演替到森林阶段的速度。

2.对森林公园先进行整体设计,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生态系统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的基本原理,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既防止了环境的污染,又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公园建设充分利用原有的地貌和植被,营造近自然林系统是利用了生态工程自生的原理和协调的原理,充分考虑原有生物组分布局和它们生长、发育、繁殖及形成共存互利关系等条件,通过系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系统的稳定。同时,利用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长期作用形成的协调原理。

教师活动:展示普通的村落和农田图片。讲解短短几年,普通的村落和农田就脱胎换骨般地转变为令人赞叹的森林公园。它调节城市气候,丰富市民生活,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家园”。这个例子是生态工程的生动缩影。下面就让我们系统地学习一下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探究一: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师】展示当今的环境问题的图片,讲解建设生态工程的重要性。通过以上的引导,讲解生态工程的概念。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99内容,总结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和特点。

【生】阅读教材并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

探究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

【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旁栏内容,了解自组织的概念和实例。通过展示净化污水的实例,讲解自生的概念。展示古代施肥的实例以及“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循环再生示意图,讲解循环的概念和目的。结合西北防护林案例,帮助学生对协调原理的理解。展示林业工程种树的实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整体性原理,总结整体原理的意义。

【生】阅读教材并总结。

【师】展示P102“思考·讨论”的资料,讲解设计“桑基鱼塘”需要考虑的因素。

【生】阅读教材后,小组讨论,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各个生态原理在各个实例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资料中的三个问题,要伴随讲解,便于学生思考和记忆。)

1.提示:桑树→蚕;甘蓝→人;甘蔗→猪→人;虽然用蚕沙喂鱼,但池塘中还可能存在如下食物链:浮游植物→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

2.提示:自生:桑基鱼塘中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实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了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

循环:“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维持着高效的物质循环。

协调:所选择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了协调和平衡。例如,桑和甘蔗适应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桑叶饲蚕,利用了种间关系,但养殖的蚕的数量没有多到危及桑的存活;等等。

整体:桑基鱼塘在设计时,陆地与水面配比合理,各组分的搭配与比例适当,结构有序,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