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生物 第3章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2.docx
文件大小:240.75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4.28千字
文档摘要

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概述生态平衡的特征,认同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阐明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平衡,概述负反馈调节机制。

3.结合实例区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并通过对营养结构的讨论,说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以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为例,运用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设计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评价目标

1.通过对自我调节来维持平衡的实例,检测学生掌握负反馈调节机制的情况。

2.通过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曲线图分析,检测学生是否能对所学知识理解并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难点:1.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运用于实践。

2.引导学生思考、建构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

3.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准备PPT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生物圈2号为什么会失败?

引导学生回忆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学生回答: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

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的生物圈1号是否会遇到相同的情况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知生物实验视频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讲授新课

探究一:分析反馈调节的过程

学生活动:

1.利用本章第1节图3-4(P52),以图中的蛙、蛇或其他动物为例,描绘该种动物数量增长或减少时,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讨论反馈调节是否发挥了作用。

学生讨论,尝试用文字、线框、箭头等符号,描绘例子中的负反馈调节过程。

提示:

总结:生态系统就是通过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来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保持相对稳定。

提出问题:反馈调节是否一定可以使系统维持平衡呢?

2.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再次讨论,尝试用文字、线框、箭头等符号,描绘例子中的反馈调节过程。

提示:

总结:正反馈导致系统偏离原来的方向,可能导致生态失衡。

3.反馈调节的类型及比较

请同学们回忆负反馈的相关问题,结合以上实例思考并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通过列表引导学生比较总结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提示:

项目

负反馈调节

正反馈调节

作用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

使生态系统向着更好或更坏的方向发展

结果

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实例

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说明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正反馈调节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常具有爆炸性,经历时间也短

探究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数学模型分析

1.展示数学模型,给出思考题: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值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如受到相同干扰时,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3)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值大,说明恢复力稳定性;反之,恢复力稳定性。?

(4)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数(TS),TS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

学生思考,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数学模型。

答案:(2)弱强大于(3)弱强(4)弱

探究三:“思考·讨论”: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

通过阅读教材P77资料,并查阅有关资料,与小组同学讨论提高人工桉树林稳定性的措施。讨论时,应重点考虑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并兼顾人工林的经济效益与当地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得出自己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提示:从提高人工桉树林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等角度检索和阅读相关研究文献,根据科学研究结果提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