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概述生态平衡的特征,认同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阐明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平衡,概述负反馈调节机制。
3.结合实例区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并通过对营养结构的讨论,说出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以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为例,运用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设计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评价目标
1.通过对自我调节来维持平衡的实例,检测学生掌握负反馈调节机制的情况。
2.通过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曲线图分析,检测学生是否能对所学知识理解并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难点:1.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运用于实践。
2.引导学生思考、建构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
3.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准备PPT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三江源生态平衡基本恢复的视频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物种入侵等因素的严重干扰,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设计意图:三江源是我国乃至亚洲最重要河流的上游关键区,而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影响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非常有震撼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师】看了视频后,你知道生态系统为什么被破坏,又如何恢复平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板书)
讲授新课
探究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师】千百年来,虽然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不时受到外来干扰,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限度,生态系统就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得以恢复,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资料,自己总结生态平衡的概念。(请学生读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师】利用PPT展示两个成熟生态系统的图片:大兴安岭的森林和呼伦贝尔的草原,我们已经学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请同学们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思考: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应该具有哪些特征?(让学生讨论总结问题的答案)
【生】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讨论,尝试总结生态平衡的特征。
【师】利用PPT展示生态平衡的特征。
【师】进一步提出思考题:达到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否就一成不变呢?
【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在生态系统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生命活动,每种生物的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波动,因此,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设计意图: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图文结合,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态平衡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识图能力。落实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观念,进一步理解生态平衡。)
探究二:生态平衡的调节机理
【师】通过PPT展示几个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给出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1:森林局部大火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地生长?
讨论2: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增加后为什么草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讨论3:为什么森林中的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
【师】通过PPT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题1:外加干扰释放了更多的环境资源,生物可以重新恢复。给出调节模型。
【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尝试用文字、线框、箭头等符号,任选讨论2、3中的一个实例,构建模型,简要描绘其中的调节过程。
【生】展开讨论,并进行总结和展示。
【师生】通过汇总各组同学的展示,总结调节模型。
【师】给出负反馈的定义,强调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师】提出问题: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什么关系?
【生】得出结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师】通过PPT展示黄土高原严重破坏后的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是无限的?
【生】得出结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实例,学生构建调节过程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负反馈调节,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