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流动情况和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概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征。
2.用生态金字塔表征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生物量或数量等关系。
3.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4.尝试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评价目标
1.通过对不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的分析,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让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检测学生是否能对所学知识理解并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难点: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尝试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教学方法
1.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主要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各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和能量的去路。
3.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准备PPT、学案等教学工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走进自然》片段。
从短片中我们看到太阳照射到草地,羚羊吃草,鬣狗捕食羚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与散失。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依据短片中的内容,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学生思考并回答)
输入—源头:太阳能
↓
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
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
散失—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设计意图:由视频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讲授新课
1.回顾旧知
光合作用的过程:
6CO2+12H2OC6H12O6+6O2+6H2O
(设计意图:回顾必修1所学习的光合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上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输入的理解。)
2.设置疑点: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鹰捕食兔子,存在一条食物链:草→兔→鹰。草原上生产者主要是草,草原上几乎全部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草养活,那么草的能量来自哪里?它的能量又是什么途径传递给其他动物的?
提示:草的能量来自太阳能。传递途径为食物链或食物网。
下图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摄入量(a)和粪便量(c)、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之间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2)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哪个营养级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呢?
(3)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又有几个流向?
提示:(1)摄入量(a)=粪便量(c)+同化量(b)。
(2)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3)三个:自身呼吸散失、被分解者利用和流入下一营养级。
总结: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1)
①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消费者: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能量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①不定时(能量的最终去路)a.自身呼吸消耗
②定时(某段时间内的能量去路)a.自身呼吸消耗
3.生活联系:用能量流动的原理,解释谚语“一山不容二虎”隐含的道理。从中总结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
提示: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老虎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是最高营养级,通过食物链(网)流经老虎的能量已减到很小的程度。因此,老虎的数量将是很少的。故“一山不容二虎”。
能量流动的特点:
4.生态金字塔的比较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象征
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一般情况下,生物个体数量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每一级
含义
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得到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量
每一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总干重
5.人们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将秸秆作为牲畜饲料,粪便进入沼气池,生产燃料。此过程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了吗?
(1)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进行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设计意图:教师依据教材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