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生物 第3章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案1.docx
文件大小:329.89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5.9千字
文档摘要

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这一内容是前两章知识的延续。对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认识如何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理解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和做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生态观、系统观、物质与能量观、信息观等生命观念,并为学习第4章“人与环境”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新课改后,纯文字叙述的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生态系统的结构有了很浅的认识,高一阶段在第1章第1节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已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喜欢观察,喜欢交流,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喜欢色彩斑斓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表现欲望强,期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赞赏。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实现知识的迁移,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学生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食物网结构的分析。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和相关计算、碳循环途径。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和分析。

难点

能量流动特点和相关计算、碳循环途径的案例分析。

主要的考查热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主要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食物网结构的分析;第二,生态系统的功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和相关计算、碳循环途径是命题的热点,常结合生态系统的案例进行考查;第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重点考查稳定性的原理和分析。复习时应通过构建和分析模型加深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并且结合实例深入分析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过程,以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本章5节内容建议用10课时完成。

第1节用PPT课件展示不同的生态系统图片,同时观看螳螂捕蝉的动画片,指导学生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侧重思维训练及概念建构。2课时。

第2节观看PPT上的一条食物链的图片,理解流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的输入及输出。利用PPT课件完成能量流动的概念、研究方法、过程和特点等内容的教学,完成生态金字塔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和思维训练等内容的教学,侧重对过程的理解。2课时。

第3节完成建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阐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等内容的教学。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质循环原理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2课时。

第4节完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了解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的教学。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了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尤其了解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课时。

第5节完成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完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2课时。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归纳生态系统的组分,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3.阐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评价目标

1.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的分析,让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通过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举例分析,检测学生是否能对所学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理解并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归纳生态系统的组分,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难点:1.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阐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方法

1.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主要采取PPT辅助教学,用动画的方式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变抽象为直观。

2.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初中所掌握的生态系统知识,讨论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有关知识。

3.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准备PPT、视频等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相关视频及图片,白板,学案,PPT等。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螳螂捕蝉的视频以及各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