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3节群落的演替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阐明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演替的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评价目标
通过对群落的演替过程的描述,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方法
1.这节课的知识点内容相对简单,学生理解难度不大。
2.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并介绍我国相关的政策、措施,渗透生态文明思想,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壮美的火山熔岩吞没地表,引入课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火山喷发后的地表还能生长生物吗?这一地区能否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消失;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明确群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动态发展的。)
讲授新课
分析群落的演替
1.设置疑点: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地衣被苔藓取代了吗?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2.提出概念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实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对比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
比较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经历
时间
长
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发展
趋势
趋向形成新群落
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经历
阶段
相对较多
相对较少
4.引导学生讨论: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是永恒的。
学生讨论后,得出讨论结果。当群落演替发展到群落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都相适应时,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此时群落内的生物种群仍然进行着繁殖和变化,同时外界环境也会改变,这些因素又会使群落发生改变。因此,群落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并趋向于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5.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讨论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加快了这种演替的速度。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一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态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会变得复杂。
6.构建模型
做好上述铺垫工作后,要求各小组利用发的材料模型表示出各时期的模式图(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时期),并总结出各时期的特点。
7.以题目的形式进行巩固。
本节课设计意图
整节课中,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并介绍我国相关的政策、措施,渗透生态文明思想,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1.演替类型
(1)定义
(2)特点
(3)过程
(4)实例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完成学案中的核心素养专练。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是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兴趣,并且组织学生积极通过小组配合构建模型,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将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及总结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3节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定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备课资源
备课资源
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