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说出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
2.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群落中生物的主要特征,阐述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3.阐明群落中的生物彼此适应,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评价目标
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群落中生物的主要特征,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难点: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归纳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三江源治理成功的新闻,展示三江源现状的照片。
讲解三江源的治理的过程,并提出以下问题:
1.森林和草原在群落外貌和群落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不在退化的草地上植树造林呢?
3.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在三江源地区,我们能看到这里有草原、森林,还有草原退化而来的荒漠等多种群落。不同的群落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大的差异,陆地的群落主要由什么类型?(展示多种群落的图片)
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森林群落中树木繁茂,动植物多样性高,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垂直分层明显;草原群落中草本植物数量多,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群落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垂直结构不发达但水平结构很明显。
2.退化的草地环境适合耐旱的植物生长,不能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生长。
3.可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
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荒漠生物群落。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讲授新课
一、荒漠生物群落
教师活动:展示荒漠生物群落的典型图片。在荒漠中,一眼望去,只见沙砾裸露,植被极度稀疏。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
教师活动:讲解荒漠生物群落的特点,并结合荒漠中动植物适应缺水环境的生存方式,讲解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二、草原生物群落
教师活动:展示草原生物群落的典型图片,讲解草原生物群落的特点。
教师活动:讲解草原生物群落的植物类型,展示草本植物的图片,讲解草原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对草原环境的适应。
教师活动:讲解草原中的动物类型,展示相关图片。并讲解草原中有少量灌木,乔木非常少见。
三、森林生物群落
教师活动:展示森林生物群落的相关图片,讲解森林中生物群落的主要动植物类型。
教师活动:展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讲解森林中阳生和阴生植物的比较。
教师活动:讲解森林中植物的主要类型,讲解森林中植物对森林环境的适应。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从气候特点、群落结构、主要动植物类型、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等方面来比较荒漠、草原、森林生物群落。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P35“思考·讨论”的内容,并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例如,植物的叶不发达,以减少蒸腾作用;根很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等等。动物的皮肤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大多数动物是夜行性的,在白天炎热时不活动;一些动物的排泄方式可以减少水分的丢失等等。
草原上植物的叶片比较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2.对调的种群因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可能会迅速衰退,并最终消失。
3.群落中的不同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建立联系,并分别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从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群落这一有机整体。例如,森林中的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庇护,一些植物则依赖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植食性动物可减少占优势的植物的数量;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避免过多植物被采食等等。
4.可能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与我国东、中、西部群落类型的分布是相似的。我国东部湿润地区分布有森林生物群落;中部的内陆半干旱区分布有草原生物群落;西部干旱区分布有荒漠生物群落。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讲解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教师活动:通过讲解群落中生物适应性的实例,讲解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教师活动:展示森林中各类型的图片,讲解森林的类型(随纬度的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P36“思考·讨论”的资料,讲解植物的垂直结构和动物的垂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