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2.docx
文件大小:324.82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6.59千字
文档摘要

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章承接第1章种群的相关知识,也是之后要学习生态系统及生态工程的基础。

本章内容体现了生命的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和适应观、生态观等。“群落的结构”一节介绍了群落的结构和季节性,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正是长期地适应形成了每种群落特定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使群落呈现特定的外貌和结构,表现出不同方向的演替。这些内容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以及这些生命观念之间的联系。此外,本章所研究的问题,如群落的结构、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群落的演替等,都是以群落为整体来研究的,也体现了生命的系统观。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存在学习基础和其他方面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3)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4)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群落生物的适应性。

(3)群落的演替过程。

主要的考查点包括以下三方面:群落的特征、种间关系、群落演替。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本章三节内容建议4课时完成。

第1课时学习群落的结构。

第2课时为实验课,完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第3课时利用视频课,学习总结群落的类型。

第4课时学习群落的演替。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群落的结构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评价目标

1.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难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教学方法

1.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主要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

2.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

教学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只要你留意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生物学问题。比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滓泥”这样的谚语,描绘的就是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区域内生活的所有生物又构成了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群落的结构”一起探讨学习。首先请大家以动物为例回忆一下: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哪些?

【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引导学生回忆归纳)。

【师】沿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轨迹,我们已经将种群的相关内容学完了,接下来我们将共同进入群落层次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自主学习

【师】我国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认为,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你们今天达到这个要求了吗?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课前自学情况,通过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学生通过自学可以从教材归纳出答案)

1.说出群落的概念要点。

【生】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生】种群多少与优势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等。

3.什么是丰富度?

【生】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上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群落概念的理解。)

三、实验成果展示

【师】上节课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探究校园草坪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哪个组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实验成果呢?

(以自愿或随机抽查的形式,让一个或两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调查报告,根据时间确定抽查几个组,并找学生给予点评)

【师】“学贵有疑”,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