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章承接第1章种群的相关知识,也是之后要学习生态系统及生态工程的基础。
本章内容体现了生命的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和适应观、生态观等。“群落的结构”一节介绍了群落的结构和季节性,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正是长期地适应形成了每种群落特定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使群落呈现特定的外貌和结构,表现出不同方向的演替。这些内容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以及这些生命观念之间的联系。此外,本章所研究的问题,如群落的结构、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群落的演替等,都是以群落为整体来研究的,也体现了生命的系统观。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存在学习基础和其他方面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3)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4)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群落生物的适应性。
(3)群落的演替过程。
主要的考查点包括以下三方面:群落的特征、种间关系、群落演替。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本章三节内容建议4课时完成。
第1课时学习群落的结构。
第2课时为实验课,完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第3课时利用视频课,学习总结群落的类型。
第4课时学习群落的演替。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群落的结构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评价目标
1.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难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教学方法
1.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主要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
2.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非洲大草原上出现各种动物”的视频。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加强知识内容的衔接。)
【师】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生物种群?
【生】狮子、羚羊、斑马等。
【师】地球上的生物种群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是很多生物种群共同生活在一起,于是,我们把这些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定义为群落。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板书)
讲授新课
探究一:群落的概念及实例
【师】讲解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师】从三个要点把握:一定的自然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举例:判断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2.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
3.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生】只有第3个实例是。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掌握群落的概念,让学生将生命观念从种群水平上升到群落水平。)
探究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师】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生】完成学案的问题,巩固对群落研究的问题的理解。
以研究池塘群落为例,引导学生对应归纳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物种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答案:①群落的范围和边界;②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③生态位;④种间关系;⑤空间结构;⑥群落的演替。
(设计意图:进行预习后的总结,巩固预习的知识。注意区分群落与种群的概念。)
探究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师】展示新疆北部针叶林和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图片及部分物种名称。
【师】这两个群落的外貌一样吗?物种组成一样吗?怎样区分这两个群落?
【生】这两个群落的外貌不同,物种组成也不同。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