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关于种群的内容可以作为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需要以之前学过的酵母菌的知识、显微镜操作技能、抽样检测的技能等为基础。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是学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基础;本章与人口有关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习第4章“人与环境”中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内容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新课改后,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学生在初中学过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可为学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打基础;种子植物的知识,可为探究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打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实现知识的迁移,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得以丰富和发展,学生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种群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3)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4)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5)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难点
(1)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2)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综合性。
主要的考查热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种群的数量特征;第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本章三节内容建议6课时完成。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种群的数量特征”理论部分的学习;第2课时完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建议安排3课时:第1课时通过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第2课时进行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课时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分享。
“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议安排1课时。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评价目标
通过活动体验种群密度调查的过程,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难点: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教学方法
1.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学案导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准备PPT、模拟实验材料等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湘江西岸河堤益母草的种群密度》。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如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这一内容,形象生动地对样方法的含义、适用范围、步骤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优化了课堂教学。)
讲授新课
1.设置疑点
如何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的过程。
2.观看视频《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湘江西岸河堤益母草的种群密度》
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能说出样方法的含义、适用范围、步骤等相关知识。
3.调查藏羚的某种豆科食物的种群密度
野生动物保护小组负责调查相应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前他们收集到了以下资料:
藏羚在寒冷季节和温暖季节的食物构成显著不同,禾本科是藏羚全年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约为60.5%;莎草科、豆科、菊科、柽柳科及玄参科植物也是藏羚全年都取食的食物,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6.7%、9.2%、6.4%、4.9%及0.9%。
(1)莎草科属于单子叶植物,豆科属于双子叶植物,哪类植物更适合作为调查对象?为什么?
(2)若要估算可可西里某种豆科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取什么方法?
(3)样方法实施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4)如何确定样方大小?
(5)以下取样方式,你觉得最合理的是哪个?
(6)如果调查区域是一条公路,又该如何取样?
(7)用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