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关于种群的内容可以作为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需要以之前学过的酵母菌的知识、显微镜操作技能、抽样检测的技能等为基础。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是学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基础;本章与人口有关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习第4章“人与环境”中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内容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新课改后,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学生在初中学过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可为学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打基础;种子植物的知识,可为探究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打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实现知识的迁移,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得以丰富和发展,学生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种群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3)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4)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5)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难点
(1)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2)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综合性。
主要的考查热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种群的数量特征;第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本章三节内容建议6课时完成。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种群的数量特征”理论部分的学习;第2课时完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建议安排3课时:第1课时通过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第2课时进行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课时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分享。
“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议安排1课时。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评价目标
通过活动体验种群密度调查的过程,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难点: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教学方法
1.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学案导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准备PPT、模拟实验材料等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可可西里的骄傲——藏羚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可可西里的骄傲——藏羚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学生顺利进入种群内容的学习。)
【师】看了视频后,假设你是野生动物保护小组成员,刚到可可西里准备进行藏羚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藏羚的调查研究最好是从个体水平还是种群水平展开?
【生】种群。
【师】复习种群的概念。
种群: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对种群概念的理解,分析以下描述是不是种群。
例1:(1)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2)一个蜂窝中全部的雄蜂;(3)集市上的所有鲤鱼;(4)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提示:(1)不是同种生物;(2)不是所有个体;(3)不是一定的自然区域;(4)是种群。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回顾,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种群概念的本质。)
【师】若要对藏羚种群展开调查研究,请问你会关注种群的什么指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板书)
讲授新课
探究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师】如果有人告诉你在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7万只藏羚,你觉得多吗?
【生】多。
【师】如果再告诉你,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50万公顷呢?
【生】不多。
【师】这样我们就得出了种群密度的定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