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书安排在《物质结构与性质》之后,本章是《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本章在编写上遵循“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基本观念,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在中学阶段,研究有机反应的规律需要关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确定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主要方法是元素分析、质谱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X射线衍射等。本章介绍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是后续章节中按照类别进行研究的方法基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官能团、共价键类型和共价键极性等)是后续章节中研究结构与性质关系的主要出发点。在本章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研究方法的认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应用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碳原子的成键方式,知道分析分子结构的重点是共价键的类型和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及其性质和反应规律的影响。
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物质分离提纯的思路,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选择分离物质的方法。在《物质结构与性质》中也认识了光谱分析,能用定量的方法和光谱分析的方法认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依据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判断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共价键的类型和共价键的极性,能依据碳骨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2.能辨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官能团,能依据官能团认识有机物的分类。
3.能依据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特点(官能团、化学键)初步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有机反应规律,初步认识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官能团可以相互转化。
4.能辨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能写出符合特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的原理,以及有机化合物自身的性质,选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并初步学会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条件。
6.能说出测定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常用仪器和分析方法,能结合简单的谱图信息分析推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难点: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课题
课时安排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3课时
第二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2课时
章末复习
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取决于原子间的连接顺序。
2.通过引领学生认识官能团的种类(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氨基、碳卤键、醛基、酮羰基、羧基、酯基和酰胺基),从而使学生能辨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能分辨出不同种类的有机物。
评价目标
1.通过认识官能团的结构以及微观分析有机物的类别,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对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的学习,让学生能根据碳原子的骨架对有机物进行分类,提高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官能团的辨识。
2.从官能团的视角分析有机化合物的规律。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引领、归纳总结。
学法:互动探究、辨识迁移、反思归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引入
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有很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相同,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为什么?
回答问题: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明确研究有机物的思路:组成—结构—性质。
续表
教学内容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是三维的
设置情境
多媒体播放化学史话:有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
思考:为什么范托夫和勒贝尔提出的立体化学理论能解决19世纪困扰化学家的难题?
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简单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碳原子的成键方式
复习回顾、
观察与思考
观察甲烷、乙烯、乙炔、苯等有机化合物的球棍模型。
思考:碳原子之间的成键方式是怎样的?有机化合物碳骨架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分组,动手搭建球棍模型并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以及有机化合物碳骨架的基本类型。
从二维到三维,切身体会有机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归纳碳原子成键方式以及有机化合物碳骨架的基本类型。
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以及碳骨架基本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