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化学 第五章 第一节 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 教案1.docx
文件大小:318.61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6.91千字
文档摘要

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五章合成高分子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人类使用的材料按照其化学属性主要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学生在初中和必修阶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高分子材料。初中教材介绍了高分子的一般概念,描述了高分子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必修教材在介绍乙烯聚合(加聚)反应的基础上,引入了高分子的结构,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初步理解材料的性质。本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前四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反应和有机合成的知识,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和各类高分子材料。

教材在第四章介绍天然存在的生物大分子之后,在本章进一步引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充分体现有机化学在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美好生活方面的重大贡献,突出化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同时,教材还以高分子为载体,要求学生通过有机化学的知识、方法和视角来分析和预测材料的性质,改进功能,设计合成路线。这是对有机化学知识的复习总结与综合运用,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保证本模块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

本章第一节首先给出合成高分子的两种基本方法——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为接下来高分子材料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反应实例让学生认识这两类反应,以及加聚物和缩聚物的结构特征,其难点主要在于新引入的缩聚反应和缩聚物。第二节分类介绍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类别,并以各类材料中的代表性物质为例,具体描述其合成方法、结构、性质和用途。教材根据材料的发展,增加了聚酰胺纤维、高分子分离膜和“研究与实践”等内容,体现化学的社会价值。本章内容进一步体现和应用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学科基本观念,为学生建立材料的宏观性质与分子的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为构建认识材料、合成材料和改进材料的认知模型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情境素材。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必修第一、二册,选择性必修1、2,对于高中化学无论是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比较成熟,有机化学在必修阶段的知识较浅,本书前面四章学习了烃以及烃的衍生物和生物大分子,对于常见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比较熟悉,本章在此基础上学习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和高分子材料。

重点、难点

1.能对单体和高分子进行相互推断,写出典型的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设计高分子的合成路线。

2.能举例说明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能列举重要的合成高分子,说明它们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3.能参与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环境保护等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并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判断、评价和决策。

课时安排

课题

课时安排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

1课时

第二节高分子材料

2课时

章末复习

1课时

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课程要求

素养要求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能用常见的单体写出简单的聚合反应方程式和聚合物的结构简式。

3.通过认识高分子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体会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通过从断键和成键的角度认识聚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高分子的合成过程,认识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微观本质,建立并理解高分子合成方法的认知模型。能正确区分加聚产物和缩聚产物,正确书写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分析高分子的结构,了解单体、链节、聚合度等概念,认识单体和链节与高分子结构的关系;能够由单体推断高分子,由高分子推断单体,并由此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观点。

3.通过认识高分子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体会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渗透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

评价目标

会辨析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注意形成酚醛树脂的反应,能通过聚合物的结构简式推断单体,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由单体推断高分子,由高分子推断单体,正确书写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难点:从碳骨架和官能团变化的角度认识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异同,从微观角度构建聚合反应模型。

教法、学法

1.科学探究:质疑——实验——分析——解决——归纳——比较。

2.师生探究模式:教师主动参与到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中,适时调控学生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交流展示时适时恰当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形成集体性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

3.学生探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