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专题06 语言文字运用(文化意象与传统解读+ 文学与名著人物解析+生活实践与科普知识+语言艺术与表达效果+教育与文化传播,名校期末真题)原卷版.docx
文件大小:124.3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1.99万字
文档摘要

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22页

专题06语言文字运用(名校期末真题)

主题概览

主题01文化意象与传统解读(文学符号、哲学观念、文化现象)

主题02文学与名著人物解析(经典人物、判词分析、创作理念)

主题03生活实践与科普知识(科学原理、技术应用、日常现象)

主题04语言艺术与表达效果(修辞赏析、句式分析、描写技巧)

主题05教育与文化传播(博物馆功能、科普推广、互动体验)

选题区域

江苏:南京市、连云港市、泰州市、常州市、淮安市、南通市、宿迁市、无锡市、扬州市、苏州市

主题01文化意象与传统解读(文学符号、哲学观念、文化现象)

一、(23-24高二下·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来也奇怪,平时闲置不怎么看的书,被收拾着放起来后,突然就有了阅读的欲望,而且心情迫切,仿佛是酒鬼许久没有沾酒,酒瘾发作一般。于是,塞床下的箱子又拉出来,书桌下的箱子也打开来了……终于找到了心想的那本书,大喜过望,爱不释手,仿佛失而复得一般。如此反复,宿舍又恢复到“书巢”的模样。看着满屋子书籍胡乱摆放的样子,心里反而窃喜起来。古人不是也有“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感叹吗?算了,不管了,仓库就仓库吧。

身在“书巢”,一颗躁动的心仿佛是安稳了,晚上睡觉也变得踏实了,就连一日三餐似乎也比之前两天有滋味。果然是“”,“书巢”大概是整理不成了。想起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句子来,我把它改动了数字,变作“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然后找了笔纸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送给自己,恭恭敬敬地放置于书桌上——权当自己懒散或者说是一种不良嗜好的借口。

18.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D.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19.文段中作者将宿舍说成是“书巢”,请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二、(23-24高二下·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①,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②,而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今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古树名木,要讲好古树故事,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安徽黄山的迎客松,这些古树穿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塞罕坝的落叶松,大漠深处的胡杨林,种子“飞”上太空的普陀鹅耳枥,这些名木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应③,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让它们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保护古树名木不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棵棵树、一片片林,更是通过古树名木的保护,延续文化传统、传承发展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1.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让我说,我们应该这样做。

B.她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C.我的失误让整个团队陷入了困境。

D.他总是先人后己,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