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时期;1.(2024·河北承德模拟)英国战地记者维利尔斯(1852—1922)的回忆录中描绘了如下场景:(旅顺)那些不幸的店铺掌柜和市民……举着大山岩(日军第二军司令官)的安民告示,准备欢迎和接待日本士兵,然而他们却被残忍地射杀在自家门槛上。下列事件与该场景相关的是()
A.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C.日本阻挠国民党政府二次北伐
D.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的沦陷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发动的旅顺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同时也刺激了列强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A项。
;二、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的探索
1.探索历程。
;派
别;派
别;2.主要特点。
(1)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一致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连。
(3)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4)继承性:各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5)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反动势力的强大。
;2.(2024·广东汕头模拟)1895—1900年是“民族”这个新词在中国传播的关键年代。这一时期史籍和报刊上逐渐出现了“民族”一词,唐才常、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这说明()
A.维新变法取得一定成效
B.国家危亡促进国人觉醒
C.三民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近代报刊引领思想变革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95—1900年是“民族”这个新词在中国传播的关键年代,这一时期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史籍和报刊上逐渐出现了“民族”一词,并且唐才常、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这说明,在国家危亡的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强调民族意识,这反映了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认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