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续表;1.(2024·江苏南通模拟)从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
A.扩大刺史监察范围
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削夺诸侯王的权力
D.优化国家监察机制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刺史在地方有固定的办公机构,且和当地原有的行政机构保持一定距离,刺史级别不高,但直接受命于皇帝,代表皇帝行使监察权,对地方官员形成了有效的监察和制约作用,这有利于优化国家监察机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刺史监察范围,排除A项;汉武帝设置刺史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提升官员文化素养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并不能直接削夺诸侯王的权力,排除C项。
;二、秦汉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贡献
1.“大一统”的观念认同: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从此以后,大一统逐渐发展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2.“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的创立时期。随着秦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应运而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皇帝。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央集权制有效实施。
;3.“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秦汉时期是一个由文化多元逐渐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流思想的时期。秦汉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
;2.(2022·湖北卷)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解析】“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指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秦朝灭亡,西汉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3.(2024·湖南永州模拟)根据《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载,两汉时任职岭南的地方官员中有传记的约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确记载为博士弟子、学于太学和“通经”的有6人,举茂才和辟召2人,举孝廉13人。这()
A.表明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B.说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C.反映了岭南本土士大夫崛起
D.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趋势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派往岭南任职的地方官员中儒家学者所占的比重较大,这说明两汉政府重视对岭南地区的思想控制,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学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的治理政策,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这些士大夫是否出自岭南地区,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