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主要讲述两大主题: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人口
迁徙、
文化
交融
与认同;商路、
贸易
与文
化交
流;;【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赫梯人;希腊
人;2.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迁
徙;影
响;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美洲
族群
的变
化;影响;2.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华工与
大洋洲
的开发;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劳务
输出;“精英
迁移”;2.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难民
的救
助;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典型;【误区警示】人口流动不等于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是指临时或短期内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外出活动,而人口迁移是指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名师指津】正确认识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特点:多元文化并存、融合,创造出新文化;文化间存在冲突和调适。
(2)认识: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夯实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角度: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早期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交融
材料一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一些宗教颂诗开始被收编成集,编成了《梨俱吠陀》,此后,以雅利安文明为代表的印度古典文明就被称为“吠陀文明”。考古发现表明,在相当多的方面,早先的印度河文明要比雅利安文明优越许多。雅利安人利用军事优势击败了印度河原来的文明,建立起自己的社会。那些原有的居民,一部分以“首陀罗”这一最低种姓的资格被吸收入雅利安人社会,一部分则撤退到雅利安人暂时未到达的地区。
——摘编自丁弘《历史上的大迁徙》
;材料二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他们不断向西迁徙,2世纪开始居住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和北部边境。376年,日耳曼人当中的东哥特人在匈奴人西进的压力下,向东罗马帝国皇帝请求许可他们成为帝国的臣民,并许诺提供赋税和军队。具有戏剧性的是,他们在两年后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罗马军团。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王国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等
;【解读】材料一反映了雅利安人通过武力征服印度,在印度建立起全新的雅利安文明;材料二反映了日耳曼人的迁徙对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印度河原来的文明相比,早期雅利安文明在形成中有怎样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耳曼人迁徙对中古欧洲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角度:从“地区开发”角度认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材料一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湾登陆时,澳洲的原住民有30万人,有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居民通常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原住民人口骤减,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张秋生《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记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逐渐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等《美国华侨史》
;【解读】材料一描述了18—19世纪英国在澳大利亚的殖民活动,材料二反映出近代华工为美洲的开发作出巨大贡献。
【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及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