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历史 高考总复习 课件 第38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pptx
文件大小:4.46 MB
总页数:91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7.49千字
文档摘要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2.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3.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汉朝;隋唐

时期;隋唐

时期;宋朝;明朝;清朝;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宋朝;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民族

国家

形成;【概念阐释】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意识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

;2.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外交制度

的建立;外交

制度和国

际法的发展;外交

制度

和国

际法

的发

展;3.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二战及

二战后;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过程;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作用;3.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华民

族共同

体意识;实现伟

大目标;【误区警示】民族区域自治不等于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它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包括所有少数民族的自治,并非单指哪一个特定少数民族的自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世纪

50年代

末至60

年代初;20世纪

70年代;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成就;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成就;角度: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材料一贞观三年(629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

——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清对蒙古各部坚持采用政治、经济上优容与联姻通好并重的方针。其结果不仅帮助清王朝巩固了在全国范围的统治秩序,也给蒙古社会带来了安定,并为边疆地区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解读】材料一反映了唐朝通过军事征伐、设置州县、授予官职等手段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对蒙古各部采用政治、经济上优容与联姻通好并重的方针,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

;【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对蒙古各部的民族政策及影响。

;;;角度: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国际法的发展及影响

材料一国际法没有像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军队。无论是海牙的国际法院,还是《联合国宪章》规定的执行行动,都没有形成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构或措施。国际法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强制执行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的行动。

——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

;材料二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联合国宪章·序言》

【解读】材料一说明国际法没有形成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构或措施,材料二反映出《联合国宪章》重视人权、平等、和平。

;【思考】(1)根据材料一,分析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理念。

;;;;角度1: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材料一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材料二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摘编自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关于

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