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中职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语文.pdf
文件大小:99.33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2.49千字
文档摘要

课题: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通讯的特点和袁隆平的相关事迹;

2、掌握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人物通讯的特点;

2、掌握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学习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2004年感动中国对袁隆平的领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

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

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

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袁隆平,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课文。(展示课件)

二、新课讲授

1、文本知识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写好人物通

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

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作者简介

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

3、写作背景

4、题目解说

5、走进人物“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6、重点字词

4、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袁隆平矢志不移、攻坚克难培育杂交稻,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粮食问题的事迹,

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献身农业的高尚情怀,赞扬了他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

是的科学精神。

三、文本探究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1)正标题引用了的《七律·到韶山》

(2)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体现了袁隆平怎样的品质?

明确:

第一部分: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业

科研事业

第二部分: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第三部分: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第四部分: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矢志为中国

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3、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4、课文的第一段与后面的四个小标题是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总分关系

第一部分(第一段):总述袁隆平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第二段——最后)分述其事迹及表现

5、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明确: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

6、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1)通过描写人物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2)通过描写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3)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

(4)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7、“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明确:两个层次。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新说来展

开。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

8、如何理解“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明确: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面对美国科学家早就写在《遗传学》中的“自花授粉作物自

交不衰败,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面对“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嘲笑,

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勇敢的向“无优势”论挑战,经过几年的潜心

钻研,实践研究,写成了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证明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是科学的,

是切实可行的。他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9、“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部分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和

“玉米稻”两个情节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

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10、“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具体写了他哪两个心愿?

明确:一是把“超级杂交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