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
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
《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
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
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
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新课讲授
1、知人论世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
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2、写作背景
3、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
锦绣的江山,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
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
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4、全诗欣赏——播放音频,疏通字音
5、整体感知
(1)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
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呈现出
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2)“月”是全诗的灵魂
(3)划分层次:
月下之景(1—8句):月色无垠、月色纯净——绘景
月下之思(9—16句):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
月下之情(17—36句):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
三、赏析内容
1、第一部分
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
的美妙境界。(景色美)
(1)这四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图画?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明确:描写出一幅江海相连、月共潮生、光照万里、春江月明的图画,境界开阔。
①比拟;②诗人赋予月亮和海潮以生命;③用“生”写出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
的宏大气势。
(2)哪些诗句正面描写月光,哪些是侧面描写?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
白沙看不见”?
明确:前四句是从侧面描写(衬托)月光的素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则是从正
面描写月光的纯净明亮。
飞霜和汀上白沙的颜色和月色一样,所以觉察不到霜的飞洒,看不清白沙的颜色。
2、第二部分
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哲理美)
(1)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
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
3、第三部分
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一层:从“白云
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二层: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写
游子想家。(情感美)
(1)第一层:写思妇怀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的
巧妙之处在于:由眼前飘然而过的一片白云起兴,用白云的“去悠悠”暗寓游子的离家远游,
从而巧妙地引出了月下的人物。
提问:这四句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感情?
明确:“白云”飘忽其状比喻游子的萍踪不定;“扁舟、明月”引发相思之情;这些意象
具体形象地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2)第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