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华中学七年级语文活动单
主备教师:黄美新审核人:黄美新
课题
驿路梨花
总2第1课时
实施时间
2025年3月11日
学习目标
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探究“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文章主题。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感悟雷锋精神在时代的传承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探究“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文章主题。(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活动设计
【预习导航】
新课导入: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一)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鹿衔草》《驿路梨花》等。
作者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因此,其作品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
2.写作背景
作者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后,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号召学习雷锋精神。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为小茅屋做点事的人,遂写成了《驿路梨花》这篇小说。
3.知识拓展——瑶族、哈尼族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也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
4.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寨()撵()扛()驿路()恍惚()陡峭()露宿()竹篾()
简陋()悠闲()修葺()晶莹()
折损()喷香()菌子()
麂子()香气四溢()
(2)理解重点词语。
修葺:。
陡峭:。
恍惚:。
香气四溢:。
折损:。
【整体感知,茅屋之谜】
(一)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要求:
①3分钟速读全文,圈画时间、地点、人物及关键事件。
②梳理情节,填写日志表。
“茅屋之谜”日志表
出现顺序
人物
做了什么事
留下什么悬念
1
2
3
4
5
思考一:文章设置这些误会和悬念有什么好处?
思考二: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你知道了吗?说说理由?
【精读细研,梨花三味】
(一)破译梨花象征义
1.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梨花”,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其含义。
(提示:词语含义:表层含义+语境义)
【课堂小结】
主旨归纳
通过记述云南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不断被人照料的故事,表现了
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的高尚品德。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竹篾(miè)陡峭(qiào)着急(zháo)
B.撵走(niǎn)喷香(pēn)菌子(jùn)
C.修葺(qì)简陋(lòu)相衬(chèn)
D.晶莹(yíng)驿路(yì)香气四溢(yì)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茂密修葺悠闲歇气
B.瑶族瞪眼朝气火糖
C.疲劳照管茅屋折损
D.恍惚简陋花瓣撕开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