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实用语文(第三版)第二册教辅课件;【元曲】;;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双调·蟾宫曲·别友
作者:周德清
倚篷窗无语嗟呀①,七件儿全无②,做甚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③。酱瓮儿恰才梦撤④,盐瓶儿又告消乏⑤。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⑥。;注释
①篷窗:用篾席遮拦起来的窗户。嗟呀:叹息。
②七件儿:即七件事,指日常生活中的七种必需品。武汉臣《玉壶春》一:“早晨起来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
③“柴似灵芝”三句:言米珠薪桂,生活资料十分昂贵。灵芝,仙草,古人认为服之可以长寿。甘露。甜美的露水。古人认为天下太平,上天才降甘露。丹砂,即朱砂。古人认为服食它可以延年益寿。
④梦撤:本意为散失,此与下句“消乏”同义。《雍熙乐府》无名氏《斗鹌鹑》套:“待去呵,青蚨又梦撤;不去呵,寸心又牵挂。”青蚨即钱。
⑤消乏:耗散完了。
⑥折柳攀花:指眼花宿柳,旧日文人恶习。但卢前《元曲别裁集》作“折桂攀花”,则句意为追求科举功名,因古人谓中科举曰“攀桂”,中状元要戴宫花,饮御酒。如此立意更佳。;鉴赏
此曲反映了当时生活资料的昂贵和自己生活的拮据。用通俗语,浅显的比喻,贴近现实生活。元代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因有“九儒十丐”之说。此曲即从最普通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起,慨叹日常生活的贫苦困乏,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文人与乞丐相去不远的窘迫状况。最后一句更把这种生活的“嗟呀”推衍至人生追求的失???与渺茫,实际是辛酸悲苦之至。;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学家。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录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31首,套数3套。至正己(1365)卒,年八十九。;曲二首
之
双调·潘妃曲
作者:商挺;
双调·潘妃曲
作者:商挺
带月披星担惊怕,久立纱窗下,等候他。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则道是冤家。原来风动荼蘼架。;词句注释
1、潘妃曲:又名步步桥,属双调宫曲调。
2、冤家:情人的爱称,爱极之反语。
3、酴醿:蔷薇科落叶灌木,花茎生刺,复叶有纹,初夏开花。;白话译文
整天的担惊受怕。长久地伫立在纱窗下,等候他。猛然间听到门外脚步声儿踏踏,只以为是我所爱的他,却原来是风儿吹动了酴醿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