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9】北京丰台区25届高三语文二模议论文评阅与教学建议.pdf
文件大小:1.07 MB
总页数:21 页
更新时间:2025-05-31
总字数:约7.07千字
文档摘要

丰台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

综合练习(二)议论文评阅与教学建议

评阅组长:李盼石磊

2025年5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曾说,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随着时代发展,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已不再是熟人社会;也有人指出,当今熟人社会的

特点仍然鲜明……

当今社会是否还是“熟人社会”?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又会怎

么做?请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社会现象评论类

统编版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乡土中国》p11

【审题】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曾说,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

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

明确话题来源:费孝通《乡土中国》

明确“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在熟人中长大、在熟悉的地方上

长大

随着时代发展,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已不再是熟人社会;也有人指出,当今熟人社会的

特点仍然鲜明……

明确写作核心方向: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于“熟人社会”的两个观点

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观点谈看法,也可以综合两个观点,还可以谈自己独到的观点,自圆

其说即可

当今社会是否还是“熟人社会”?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又会怎么做?

明确写作核心内容:是或否皆可,进而分析原因、影响、态度、做法等

请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强调现实针对性

【行文角度】

一、《乡土中国》中的“熟人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二、当今社会是否还是“熟人社会”?

三、当今社会从“熟人社会”向“混合社会”转变,带来了

哪些影响?

四、如何应对熟人社会的现代演变?

一、《乡土中国》中的“熟人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熟人社会是指人际关系以血缘、亲缘、地缘等熟人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形态,其

特点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1.人际关系依赖亲缘和地缘

家族纽带优先:社会资源(如工作机会、商业合作)倾向于通过家族、亲戚关

系分配。

地域认同强:同乡、邻居等关系成为信任基础,如中国农村的“乡党文化”。

2.人情重于规则

人情往来频繁:婚丧嫁娶、节日送礼等仪式性互动是维系关系的必要手段,甚

至形成负担(如“份子钱”压力)。靠传统礼俗而非法律维持秩序,“规矩”

是社会共识,注重“面子”和舆论约束。

规则弹性化:靠传统礼俗而非法律维持秩序,法律或制度常被人情软化,例如

“找关系”、通融违规行为,“熟人好办事”成为潜规则。

3.信任的差序格局

对内高度信任:对熟人(如家人、朋友)无条件信任,合作基于熟悉度而非

契约,口头承诺即可达成合作。

对外极度戒备:对陌生人充满不信任,需通过熟人引荐才能建立关系。

4.社会监督的非正式性

道德舆论约束:熟人圈子的评价比法律更直接有效,例如农村的“唾沫星子

淹死人”。

自我审查行为:个体为避免被熟人圈子排斥,会主动遵守群体规范(如职业

路径)。

5.公共事务的参与方式

长老权威主导:乡村事务由宗族长辈或地方能人决策,而非民主程序。

矛盾调解人情化:纠纷常通过熟人调解(如村委会、家族长老)而非法律途

径解决。

二、当今社会是否还是“熟人社会”?

1.当今社会不是熟人社会

为什么?

①人口流动与地缘解缚

城镇化率逐年升高,大量人口脱离乡土,异地工作、跨城生活成为常态,地缘

与血缘关系不再强绑定。

陌生人社区(如城市商品房小区)普及,邻居间交往频率低,“对门不相识”

现象普遍。

②契约化与法律主导

商业活动、职场合作等更依赖合同、制度和法律,而非单纯的人情关系。

公共事务(如政务服务、社会治理)趋向标准化、透明化,减少“靠关系”的

潜规则。

③媒介与信息冲击

互联网打破“面对面交流”的限制,线上社交(如社交媒体、即时通讯)成为

主流,传统“熟人圈”的信息垄断被瓦解。

2.当今社会仍然有熟人社会的特征

为什么?

①人情关系的惯性存在

亲属、同乡、同学等传统关系网仍是重要社会资源(如“人脉”一词的普遍使

用)。

婚丧嫁娶、节日往来等场景中,“人情债”“面子文化”依然显著。

②局部熟人社会的延续

部分农村地区、老社区(如单位家属院)仍保留较高的熟人密度,传统礼俗对

生活影响较深。

职场、商